人的欲望是无休止的,就像是一个黑洞,无法被填满。历史上的很多权臣都对自己已经掌握的权力非常的不满足,妄想得到更多的权力,成为九五之尊,于是就有了很多权臣篡位的例子。王莽就是这样一位野心非常大的权臣,最后他也经过自己一步步的谋划成功的坐上了那个万人憧憬的位置。王莽逐渐的灭掉了西汉王朝,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善于收买人心的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王莽从青年时期就深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王莽在小时候还是比较悲惨的,他的姑姑是一位皇后,所以他的一些叔叔们都顺理成章的受到了这位姑姑的庇佑,都成为了王侯将相,但是王莽的父亲去世的比较早,所以年幼的王莽就没有人照顾,也就没有办法享受到姑姑给他带来的荣耀。王莽是靠着自己的头脑一步步爬上来的,王莽的伯父病重,王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就天天侍奉自己的伯父,还把自己弄得衣衫不整,凌乱不堪,伯父被感动,就把他举荐到了君王的面前。
王莽在进入朝局之后,笼络人心的功夫只增不减
王莽因为受到了伯父的举荐,成功的在君王面前露了脸,他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举荐,君王对他也越来越重视,这正是王莽想要看到的。王莽因为处事圆滑,没有过多久就成功的打入了统治者内部的统治核心集团,并且因为他懂得人情世故,笼络了不少的的人心,获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王莽的野心随着权力的变大而变大
王莽逐渐地成为了君王面前的红人,手中所拥有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臣子了,他开始觊觎那个最高的位置。王莽并没有冲动,他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的计划,先是他的女儿成功的成为了皇后,自己也成为了国丈,后来他主张立只有两岁的刘婴为新帝,自己则以摄政帝的身份自居,一些已经察觉到他的野心的人都被他灭口了,最后王莽干脆废掉了年幼的新帝,自己则光明正大的成为了君王。
历史上的王莽篡权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的王莽篡权是怎么回事?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篡位为帝的第一人。一般来说,臣子篡夺皇权,无非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臣子权力太大,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一是皇帝太弱小,被架空,没有实权。
王莽如何走上篡夺大汉皇位之路的呢?
西汉末年,时局动荡,矛盾激化,王氏外戚权倾朝野,王家侯爷公子声色犬马,但独独王莽清廉俭朴,乖乖侍奉叔伯,毫不马虎。即使是后来升了高管,也依然不以自己为尊,常常将工资分给门客和贫民,款待有才之士,赢得掌声一片。
所以,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得势者换了一批,王莽从大司马的位置上被罢免,只能隐居在新都封国。这期间,王莽依然是个乖宝宝,深得官吏和老百姓的信赖,大家纷纷为其打抱不平。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汉哀帝将王莽召回,但没有恢复官职。
汉哀帝驾崩,老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王莽成为挽救危局的“周公在世”,被推举为大司马,拥立只有9岁的汉平帝登基。皇帝年幼,朝廷基本由王莽一个人把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平帝,成为皇后。但是随着皇帝慢慢长大,对傀儡身份开始反抗,王莽觉察到后,用毒药毒死了汉平帝,年仅14岁的小皇帝就这样丧失了性命,帝王之家的残酷,不寒而栗。
汉平帝死后,两岁的刘婴被立为皇太子,由王莽摄政,由此,皇权完全落入王莽之手,但是这引起了刘氏宗室的反对,经过与安众侯刘崇和言乡侯刘信的几次对战,王莽一并清除了这些障碍,朝中大臣纷纷拥立王莽称帝,于是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
为什么说王莽是穿越的?
也会有王莽是穿越者的传闻,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提出的理念太过先进,而且还制作出了很多奇思妙想的设备,后人看起来惊叹非常,他的理念来得很突兀,没法用常理进行解释,所以不少人把它归类为类似于穿越的神奇事件。
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距离现在已经有2062年了,是新朝的建立者,这是西汉王朝的终结者,后世对他褒贬不一,古代人说的最多的就是王莽谦恭未篡时,直到到了现代,人们才想起给这一人物翻案。
西汉末年,国家的经济体制濒临崩溃,百姓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已经看到了动乱的苗头,往往从一代名臣逐步上位,正式接管国家大权。在他登基之前,他的很多政策确实福惠一方,所以才能够顺利上位,被很多人看作是天命之主,有可能给大家带来幸福的生活。
王莽登上皇位之后,就开始实行自己的主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回收黄金,发行新的货币,这非常类似于现代的金本位思想,就是以黄金作为储备金,然后用其他货币来代替流通,这不但可以加强国家对财政方面的管理,对民间经济发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金本位理念是在近代才发展出来的,王莽的理论超前了1500多年,关键是同时期还没有这样理论产生的基础,他的政策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但是由于王莽当政时期,各类货币超发,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后果,让这一伟大的举措直接夭折了。但其实事实并不这样简单,背后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他。
往往最开始作为臣子的时候,在小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政策,对民间管理有丰富的经验,而且由于自己得到君主的信任,所以很多政策都能够顺利执行下去,博得了非常好的名声。
在王莽成为皇帝之后,他的政策如果能够顺利推行,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他的政策会破坏很多大地主阶级及官僚阶级的利益,这些人在民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可谓是把握着国家命脉,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王莽新政,对于新政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往往为了保证政策的推行,又进行了一些非常激进的手段,这才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公元23年,王莽新朝才刚刚经历第四个年头,天下大乱,叛军四起,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兵败死于乱军之中,留下了千古骂名。
至于很多人认为王莽穿越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在那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游标卡尺的工具,但其实这一点还真不是王莽的创新,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类似游标卡尺的工具,所以这明显不足以成为证明王莽是穿越者的证据。王莽时期的铜游标卡尺确实非常先进,也是我国能够考证到的最古老的游标卡尺类型的测量器具,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迹可循。
穿越,这种现象自从被提出来以后,就被很多人所关注,但是仍然没有相关的科学技术能够表明它会发生,大多只是存在于玄幻小说里面,我们完全没必要当真。虽然王莽的很多理念确实十分超前,但是我们也不要怀疑古代人的智慧,曾经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太多谜团,有待我们去考证和发掘。
王莽篡汉是怎么一回事?
西汉时的王莽就其宗族而言,应该说是出身豪门:他父亲虽然早死,但他的几个伯父、叔父在汉成帝时代一个个出将入相、封侯受赏,王氏一门可谓显赫之极。
但王莽本人的小家却是寒微之极:父亲早逝,只与母亲相依为命,靠亲戚周济生活。但也正因此,王莽从小就养成、练就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本领,少年老成之极。无论心中多么难过或气恼,但在亲戚长辈或外人面前,他都表现出十分愉悦、平和的样子,因此颇为宗族中众人赏识。
有一次,他的大伯父病重,他得知后跑来,守候在病人床前,端药送水,守夜看护,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惟悴不堪,简直比病人还“病人”,比亲儿子还“亲儿子”。对此,台族上下无不夸赞,纷纷上书,为他请求封赏。
于是汉成帝封他一个新都侯称号,并命他任宫中侍卫,成了皇帝身边一位近臣。地位高了,权力大了,但王莽从不露出半点骄矜懈怠神色,反而益发谦恭有礼一方面广为结交公卿将相、名士大儒,一方面又赈济穷贫、轻财好施。而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常常吃荤菜,更不穿长袍大袖的礼服,只一身短打扮。于是朝野众人一致以一个“贤”字称赞他。后来,他的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临终举他以代。皇帝及众大臣都认为最适当不过,于是,才仅仅三十八岁的王莽,便当了掌握全国最高军权的大司马。
正当他仕途顺畅之极时,汉成帝去世,汉哀帝上台。汉哀帝排斥王家。为了避祸全身,王莽忍痛辞官家居,那一段时间,他时常歇斯底里大发作,动辄怒骂、暴跳、哭嚎、惨笑,为多年用心付之流水而痛苦不已。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汉哀帝在位不久就去世了,而且皇族无后,连个主持丧事的男人也找不到。于是,当时已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凭当年印象,把王莽宣进朝来,让他主持丧事,并又重新任命他为大司马兼任尚书。司马掌最高军权,尚书相当于丞相,掌最高行政权。两职加于一身,王莽顿时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重新掌权的王莽决心利用这次时机,大显身手。他草草处理完哀帝丧事后,提议让年仅九岁的刘(彳+干+亍)为皇帝。太皇太后对他是言无不听,于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继位。而实际权力则自然由王莽独享。此刻的王莽心里很不平静:汉朝自开国以来,已历十一个皇帝、二百余年。近几十年内,几个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贪鄙,国困民穷、怨声四起,可见大汉气运将尽了。目前大权既已在握,应当仁不让了!
不过王莽并不莽撞,他深知贸然行事只会“欲速则不达”。于是,一场场由他导演并担任主角的戏逐次开演了。
汉平帝元年,正月新春,王莽率百官到长乐宫长信殿给老太后贺节。礼拜完毕后,有越裳国使臣请求晋见太老并献宝。
“赵裳国在什么地方?”老太后问。
大司徒孔光道:“远在西南蛮夷之地,距中原千山万水,久不同朝廷来往了。”
“难为他们远道而来,传见!”老太后道。
于是两个青帕裹头、银饰遍身、脚穿草鞋的人进来,一个人捧一只金丝编的鸟笼,里面各装一只洁白如雪、纤尘不染的白雉。拜贺后,把白雉献与太后。
王莽一见,喜笑颜开地冲太后行礼致敬:“古书曾载越裳国献雉的事,乃国家祥瑞的兆示!今日又献白雉,我汉朝大喜大庆必将来临!”
群臣齐跪拜高贺:“万岁!”
老太后高兴起来,笑着问:“贵国可有国书?”
那使臣送上国书给王莽,王莽又呈给老太后。
“老眼昏花的,我看不清这些小字儿,大司徒给读一下吧!”太后道。
大司徒孔光于是当众朗读起来:
“小国之君欣闻大汉皇帝新立,大司马王莽辅政,感奋莫名,不期周公之贤才再见于中国,成康之治必重显于当代。敝国地小民贫,无以为献,谨以白雉一双,聊表敬意。”
周公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国功臣,成康之治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开创的为历代历朝称颂的圣明政治局面。据史书载:只有那时,曾有越裳国献白雉于朝的事。
孔光读罢,马上跪拜启奏:“周公有道,故能致远方之人。今大司马迎幼主、辅朝政,功德堪与周公并列,才又有白雉进献之盛事吉兆。臣请太皇太后顺应天意人心,赐大司马‘安汉公’称号,并厚加赏赐,以奖功褒德!”
古代封赏大臣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为第一等。春秋时,所谓“公”就是一国之君主,如齐恒公、晋文公等。所以自秦朝以后,历代皇帝封赏臣子,最高只是“侯”而已。开始众朝臣一怔,后来见与王莽亲近的手握大权的几个朝臣已跪下拜请,为保官存身,也接二连三跪下来,一齐请太皇太后降旨。
没容太皇太后说话,王莽惶然不知所措地也跪下来,大声道:“越裳献雉,全因太皇太后德高望隆;国家兴盛,亦是臣与孔光、王舜、甄丰等众大臣在太皇太后指导下,共同致力所至。臣岂可独享其功?!恳请太皇太后褒奖孔光等众位朝臣!臣为太皇太后骨肉之亲,报效朝廷乃臣之天职,当隐而不提!”
孔光等人争辩道:“赏有功而褒有德,乃朝廷之大法,岂能因骨肉之亲而不行?!”
众大臣越推举,王莽越是推让。双方争执不下。太皇太事感慨不已:多年只见大臣贵戚们争权夺利,哪有这班朝臣这种谦让奉公的美德?正考虑应如何处理时,王莽道:“臣誓不受封。若不如臣之所请,臣便告退还家!”
老太后只好降诏:“成全大司马居功不傲的古君子之风;孔光等人各加官一级、赏万户。”
孔光等人骤然间又升官、又发财,喜出望外。对王莽更是感激涕零,于是跪拜不起再次启奏:“大司马功高泰山,若不显扬功德,臣等死不受赏!”
于是老太后不顾王莽再三推辞,下诏道:“以大司马、新都侯王莽为皇帝太傅,总领百官,位在三公之上,赐号曰安汉公,赏二万八千户,不得辞让!”
王莽匍匐在地,声音哽咽:“太皇太后隆恩,臣不敢再辞。但臣谨收太傅、安汉公称号,二万八千户,臣实在不敢受。近年天灾频繁,百姓衣食不济;待百姓衣食丰足,臣再受不迟。”
众大臣无不感动,连太皇太后也为自己这侄子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莽辞去二万八千户的赏赐,又乘机奏请封赏刘生姓皇室子弟数十人,连那些退休在家的老病官吏,也一一都予以赏赐。太皇太后自然无一不准。于是,朝廷上下到处是对王莽的感恩戴德之声。可谁又知道:那不远万里送到京师的白雉竟是王莽令地方官花重金招诱越裳人所致,连那封国书也是按他的意思所写。而仅此一事的策划与实施,就花费了足够几万饥民十年的钱粮呢?!
紧接着在这年冬天,乘国内大旱、灾民遍野之机,王莽又大张旗鼓地上书:献钱百万、私田三十顷,以助灾民。安汉公一带头,谁敢不献钱献地?于是平日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们也纷纷以个人名义,把巧取豪夺的百姓血汗钱贡献出来以响应安汉公的义举。属员代他宣传:天灾民困,安汉公坐不安席,已半年不吃肉食了!于是,招引得太皇太后连连降旨,劝他为国为民,必须吃肉云云。于是,国内百姓,无不顶礼膜拜,视王莽为千古难对的圣贤!!
用这种手段,把与王莽关系密切的大臣甄丰也蒙住了,当众感叹不已:“安汉公节义操行,古今罕有其比!”
只有王莽的岳父、大司徒孔光知内里:“安汉公将富有天下四海、永享尊荣,何惜区区几十顷田土、片刻的素食!”
其实,就连孔光也不知道,王莽夜深人静时,当只与最亲近的妻子相对时,大鱼大肉,狂嚼大咀,又何尝有过半日的素食?!
紧接白雉事件后,国内怪异连连出现:一会儿是远在三千里外南海中的黄支国献独用犀牛啦,一会儿是越国江中出现黄龙啦,一会儿是羌族所在地不种地而禾苗自生啦,一会儿是苗岭山寨不养蚕而自茧自成啦……总之,都是祥瑞的兆示、吉庆的象征,都在预示国家将有令人庆祝的大变动。
王莽此时却更加谦恭谨慎、礼敬有加。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老太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老太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老太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老太后面前夸赞王莽……从此,老太后更加信任王莽,索性把全部朝政放手交与王莽独自处置。
转眼过了两年,汉平帝刘(彳+干+亍)已经十一岁,于是王莽又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许配给他为皇后。为此,朝廷赏赐王莽两县二乡的土地和一万万钱的聘礼。王莽又以救济灾民为由拒绝接受。对此,九州臣民简直把他视为亘古未有的圣贤!由于他的退还土地、拒绝钱财,还引起了全国“公愤”:据说全国上书为他再次请赏的达407572人之多!几乎相当于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于是,全国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赞颂王莽的高潮。当然,这高潮的掀起,到底是百姓发自内心,还是各地官吏有意制造,就只有天知地知了。
王莽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称颂狂潮,却一副诚惶诚恐模样,上书老太后道:“臣才智低下,常恐举措失当、有负圣恩。臣民谬奖,愧不敢当。惟愿更尽忠心于太皇太后。一旦天下富足昌盛,臣自当退隐林泉,为贤者让路。
但实际上他不但没有让路,反让两个阻碍他获取更大权势的人死掉了。这两个人,一个是他的亲儿子王宇,一个是他的女婿、汉平帝刘(彳+干+亍)。
原来王莽把刘(彳+干+亍)迎进京为帝之后,却不许他的母亲卫氏进京。因为他认为:亲不亲,自家人。一旦卫氏进京,她的两个兄弟卫宝、卫玄必在朝中掌握大权,自己地位就会受到威胁。因此,无论卫氏一家、包括皇帝刘(彳+干+亍)怎样要求,他坚决不准,生生拆散刘(彳+干+亍)母子,死死抑制卫氏兄弟。
这事引起王莽儿子王宇的忧虑:父亲如此,必结怨于卫氏一族。一旦皇帝亲政,则王家必遭不测。父亲只顾眼前、不虑今后,等于为王家埋下了祸根。于是王宇一方面以个人名义,写信给在外地任职的卫宝、卫玄,联络感情、互称朋友,并劝他们主动写奏章给太皇太后,要求进京;一方面又看父亲王莽动辄以天意鬼神吓唬欺弄臣民,便也想以这种方式点示一下父亲自身,就派人在夜里到家门口泼猪血、狗血,想以此说明天神亦责怪父亲的无情。
不料,王宇与卫氏兄弟通信的事及在大门上泼血的事,全让王莽知道了。他十分震怒,立刻在深夜把王宇及王宇的夫人叫到面前,冷冷冰冰道:“你身为朝臣,私交外藩,知罪吗?!”
王宇大惊,没想到父亲一下把调子定得这么高,这可是杀头之罪啊!
王宇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莽。
王莽轻蔑地一笑:“王氏的久安?哼,你懂什么?!”接着板起脸,以公事公办口气道,“我受太皇太后重托,辅佐陛下,主持朝政,决不枉法徇私。来人哪!”
几名武士应声而进。
一见王莽要动真的,在场家人及属员都吓了一跳,忙跪下为王宇求情。
王莽睬也不睬,冷漠地对王宇夫妻道:“自作孽,不可活。你们也休怨我。”接着仰天长叹:“老天、老天!我王莽何其不幸,生此不肖子孙!”
王宇明白再求情也没用了,为了保自己、求权势,父亲什么事也干得出来的。前两年就因此残酷地杀死了哥哥王获。于是王宇说:“为保全父亲美名,儿甘愿一死。只是儿妻现有身孕,即将分娩,求你亲饶她一命,使儿的这一点骨血得以留存。”
不料王莽冷酷道:“与其再生个不肖的孽种,倒不如不生!”
王宇愤怒之极,跳脚骂道:“你这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贪权揽势的奸臣!你以为你可以一手遮天、骗尽天下人吗?!你早晚要自食恶果!!……”
就这样,亲生儿子、儿媳及儿媳腹中的孩子,被王莽残杀了。接着,他以此为借口,把“联接朝臣、谋求不轨”的卫宝、卫玄等人也拘捕杀害。又广为牵涉,一举杀死所有对自己有非议、不顺从的朝臣与地方官员。此案,死者上千,海内为之震惊!
除尽了挡他夺权的人,王莽渐渐露出本相,在朝中开始为所欲为。
汉平帝刘(彳+干+亍)毕竟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自然十分想念母亲。一日早朝,他壮了壮胆,对虎踞在身边的王莽道:“安汉公,春节即至,朕要母后进宫一叙天伦之乐,请你安排一下。”
王莽脸色顿时沉下来,“不令卫皇太后进宫,乃是太皇太后的旨意,皇帝不得任性取闹!”
平帝恼了:“什么太皇太后旨意?还不是你说了算?你不接,我就不会派人去接吗?!”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既惊讶小皇帝竟敢当面顶撞王莽,又惊恐此举后果不堪!
不料王莽却没生气,静静看了汉平帝一会儿,忽然起身躬腰:“本朝以孝立国,陛下思见母后,以敬孝道,乃为臣的楷模。臣即刻安排就是。”
众大臣暗自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
不料,第二天,正当皇帝祭天地、举行腊日大典时,内监匆匆跑来报告:“皇帝有病,不能前来,诏安汉公代为祭祀。”
王莽惊问何病,内监答:“昨夜食麦粥后,突然腹痛不止。”王莽大惊,急切责备:“都是你们侍奉不周所致。还不快请太医?!陛下若有不测,定将你们治罪不赦!”
内监赶紧跑回内宫。
于是王莽代祭。他登台履行仪式后,忽然流泪祷告:“臣王莽警告皇天众神、历任先帝,大汉天子不幸身染疾病,臣忧心如焚。天子聪明睿智,孝亲爱民。圣躬康宁乃我朝万民之福。上苍若真有所责于本朝,但求降灾病于莽一人之身!臣愿代天子受病痛之苦,以报朝廷对莽之大恩!”说着,哽咽气阻、涕泪纵横,一副为皇帝有病难过的神态。
朝臣无不为王莽言行所感动。
然而,就在当天晚上,十四岁的汉平帝就一命归天了。而饮的那碗置其于死地的麦粥,则是王莽特意遣人进献的……
此刻,太皇太后对王莽的野心已有所察觉,但无奈其羽翼已成,势力绝顶,也只有叹息的份儿了。
之后,王莽又假造什么上天、天帝有所昭示:一会儿在某地挖出个“安汉公当为皇帝”的石碑,一会儿某地百岁老翁梦见天帝告诉说王莽当做天子。太皇太后虽已看透这套把戏,但无可奈何中也只能把王莽从“安汉公”进为“摄皇帝”、“假皇帝”。于是,除在太皇太后面前还称臣外,王莽已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了。
但王莽仍不满足,他还要当一位名正言顺、不折不扣的真龙天子,要在一切人面前称帝,要一改汉朝年号,而立自己的新朝。
对这种要求,太皇太后再不能答应了。她愤怒嚷道:“我这个汉家老寡妇,就是死了,也不能把传国玉玺给你这猪狗不如的东西!我要玉玺陪葬,亲手交给汉家列祖列宗,你休想得到它!”
没有传国玉玺,皇帝就不算正式。所以王莽一时也不敢对太皇太后怎样。
但不久后的一日黄昏,忽有一黄衣黄冠的人携一铜柜闯入汉高祖刘邦的神庙,告诉守庙官吏:“这是高祖皇帝命我带来的,要当朝开启。”说罢,转身而出,倏忽不见。人们大为惊骇(其实,黄昏时分,又穿黄衣,于黄风呼吼之际,自然出门就会失去形影),立刻将此事报与王莽。
王莽捧着这铜柜,升朝议事。当着群臣的面,打开铜柜。里面有一帛书,上书“赤帝刘邦传位策书”。内中宣告:王莽为真命天子,汉运已衰,太皇太后不得逆天意、一意孤行。
汉高祖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乃是汉朝最高权威、最大祖宗。谁敢违抗?!于是,王莽稍作谦逊之后,便捧着这无尚的策书,来到太皇太后这位“汉家老寡妇”面前。
“此高皇帝旨意。今日若不交玉玺,太皇太后死后怕就难进汉家陵墓了!”王莽道。
老太后没想到,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侄子竟如此诡诈狰狞,当时气昏了过去。
王莽兴冲冲捧起传国玉玺,再次升朝。找了个身份不明的小孩儿充作汉代最后一位皇帝,与自己举行“禅让”大典。就这样“名正言顺”又“神圣庄严”地,王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野心,当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京剧白蟒台中王莽教训邓禹时为什么要说,岂不知越国中范蠢文种。
[二黄原板],唱词是: 岂不知越国中范蠡文种, 他二人为吴仇立过奇功。 你不学那范蠡五湖作弄, 到后来那文种死在剑锋。 虽然仅仅是四句的唱段,但每句都有特殊的行腔和收腔。如:第一句“岂不知越国中范蠡文种”,“岂不知”后面加虚字“惹呃”,要顿着唱出,尽显马派俏皮的特色。“越国中”的“中”要唱的一波三折,耐人寻味。“范蠡文种”的“文”和“种”之间要垫个虚字“呐”,也是马先生经常使用的一个特殊演唱方法。第四句“到后来那文种死在剑锋”的“剑锋”的收腔,却处理的异常简单,从“在”字起到“剑锋”很自然地落在了板上,而不用任何收腔。这是王莽用范蠡文种的故事做例子,责备邓禹的。他虽然埋怨邓禹没有扶保他,但是邓禹必竟没有做过王莽的臣子。所以,这段训斥邓禹的念白,从语气上比较轻松,但轻松中却充满了埋怨。因此,这段唱,也要唱的比较平稳,一般是选择中速来演唱的。
王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王莽,在现在看来,我认为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不好的。王莽在古代的时候来说,他做的不好的就是篡位。在古代,君臣的观念是非常严重的。
而且很多史学家都是考虑这个因素的,还有就是对皇室正统非常的看重。王莽作为西汉王朝的臣子,拿着皇帝的俸禄,但是干出来的事就不是臣子所干的了。
王莽仗着自己的实力强大,竟然就敢推翻汉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点,很多后来的史学家都是比较唾弃王莽的。
但是王莽做的也有好处的,王莽即皇帝位后,对当时进行了大改革。这场改革可以说是比较出色的。因为这场改革是算是一场大的社会改革,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王田令和私属令。
所谓王田令,就是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他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归为了自己,而且不允许私自占用。而私属令,就是说奴婢是不能买卖的。从这场改革来看,王莽也是有能力的一个人。
今天关于“王莽臣子阵容搭配图片”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