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49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插图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佣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守卫京城的宿卫军”、“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送葬的俑群”、“为表彰军功所树立的纪念碑”。据秦陵考古发掘表明,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是模拟他生前的宫城图。3座坑位于陵外城东东门大道北侧,似是驻扎在京城外守卫京师的宿卫军。

秦兵马俑身上隐蔽处多有刻画或戳印的文字,据一些专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马俑采用的是分体制作,然后安装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后,再入室烘烤。原来的兵马俑着有颜色,因年久剥蚀,现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过去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随佛教传入形成的,秦兵马俑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观点,有力证实秦代我国雕塑已成熟,并在我国雕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铜为主,兼含锡、铅等稀有金属,硬度为HR106度,表面镀铬,反映了我国秦代冶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度,大大超过同时代的域外国家。

秦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文化和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它的发掘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伟大的发现之一”。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据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计划投资1.1亿元进行秦俑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

秦始皇兵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这个没有胡子,这个你看看,这个低头的。

主持人:就这个,对,全坑就这个。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个没胡子的,这是全坑惟一一个没有胡子的。

主持人:是吗,就在这个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这个,那个低头的这个。

主持人:这是什么原因知道吗?

袁仲一:这个东西就说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胡子给忘了,有人说是女的,但显然不是女的,因为秦朝的时候没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个人做的,就是咸阳敬(做的)。这旁边这个有个小个,小个这个呢,这个人叫宫光,这个人做的。

解说:兵马俑一号坑展厅中排列着形态各异的陶俑,数量多达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当初制造者的名字,目前发现参与兵马俑制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无论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它们的制造者是谁。

主持人:您看一个没有刻过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断是谁做的,这个让我特别吃惊,这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袁仲一:它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们现在看一些画家一样,某一张画是哪一个大师做的,一看就看出来。陶俑也是这样,摸长了以后就看出来了,这个俑是谁做的,那个俑是谁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练出了像鉴定书画一样的鉴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较熟悉。我曾经发现一个宫丙,这个人做了45件。

主持人:这45件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

袁老师:不见得都是刻过名字的,造型、风格相同,归纳起来是这样的。

主持人:风格相同,这种判断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袁仲一:比如拿宫丙做的陶俑来说,身材一般比较魁梧,力气也好像铁塔一样,头发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点过于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样。有的人做的陶俑头发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来以后,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筚状的工具,一丝一丝刮出来的,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风格有些不一样。

主持人:我想您跟这么多兵马俑看起来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对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闭上眼睛,就知道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哪个陶俑在哪个位置,什么样的。

主持人:您跟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

袁仲一:感觉非常亲切。好像一个连长对他的士兵一样,对它非常熟悉。我曾经做了一首打油诗:“20余年痴迷间,与俑作伴情谊绵”,感觉非常亲切。

解说:袁仲一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是在1974年,当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陕西农民,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陶俑俑头。42岁的袁仲一被任命为考古发掘队的队长,带领几名考古队员继续打井区域周围的挖掘,越来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发现,袁仲一可以断定这应该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挖掘之初几十天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巨大考古发现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们考古队发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这么重要,来的时候领导跟我们说,到了那里,很快挖完了,写个报告就完了。

主持人: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

袁仲一:当个普通的考古发现。到了以后,谁知道这个兵马俑坑这样大,一号坑发现1万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边了。

袁仲一:发现里边有陶俑陶马6千件,这个东西,过去也发现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较小,规模这样大,数量这样多的,从来没见过。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不是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

袁仲一:当时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后来我们又在附近发现了2号坑和3号坑,这3个兵马俑坑里发现陶俑陶马大概8千件,浩浩荡荡像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一样,一下子震惊了。

解说:在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前的竟然是一支庞大的地下军团。关于俑坑的存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它们到底是谁的军队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马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壮观的陪葬坑,会不会属于始皇帝呢?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在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样。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无可否认,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惊讶的是,他发现在1974年之前,各个时代的人至少有30余次都已经深入到兵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们最终却都与这个重大考古发现擦肩而过。

袁仲一:因为俑坑里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现在墓,最早的墓是东汉时期的墓葬。我给你举个例子。东汉有墓葬,2号坑的那个,夫妇俩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组陶马,陶马打碎了,打碎以后放到墓坑里,因为兵马俑坑是一个砖铺地,把两个棺材放到砖铺地上了。你说看到没有?还有一次,在2号坑里西北角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坑,那个大坑很大,有好几十平米,我们在清理淤泥过程里,发现有个铜钱,这个铜钱是民国初年的铜钱。也就是说,民国初年的时候,农民在那挖土,挖了几十平方米,暴露了几十个大陶俑,后来下雨,慢慢淤泥一点点把它盖住了,你说多少人看到了。

解说:两千年来兵马俑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存在的信息,并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宫。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惊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而触摸着这一个个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个帝王的气派所震撼,始皇帝为什么要用如此大规模的陶俑陪葬?而这个开创中国第一个帝国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人呢?

解说:袁仲一发现,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很明显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破坏。1974年,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体。残破的头颅,断裂的手臂,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到处都是。是谁对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将他们毁坏至此?《史记》中曾记载,项羽入关后曾大肆烧毁秦始皇陵中的宫殿建筑。如果这一记载属实,兵马俑坑也极有可能被毁于项羽的军队。

然而两千年后陶俑的修复工作却是极为困难的,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至今因为碎片丢失,还有很多兵马俑残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这些埋于地下2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它们的原貌,成为了袁仲一和考古队员面临的最大问题。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颜色的残迹,容易发生变化,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先打了一层生漆层,在生漆层上绘彩,这个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两张皮。

主持人:掀开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两张皮。你突然打开,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消失,消失已经慢慢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以后就脱落了。

主持人:翘起来的过程多长时间?

袁仲一:翘起来的过程我们做了一些实验,一般是五分钟。五到六分钟,这样快。

主持人:那我们当时该怎么办?

袁仲一: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

主持人:我们用什么办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没有亲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把它固定。

主持人:这一切要在5分钟内完成。

袁仲一:这一小块,大片不行。

主持人:边挖边得加固。

袁仲一:要这样的。另外还要这样,挖出来的时候要保证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湿度,追求含量比较高的话,翘边就慢。所以还要不断地喷洒水。

解说:一号坑挖掘的时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们的身上有时带有一些红色或者紫色的残迹,为什么会这样?史书记载,秦陵工程即将收尾之际,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一直打到距离秦陵10公里处,数十万人只好遵命放弃陵园工程,前往前方作战。难道全部兵马俑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因为来不及全身绘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吗?在之后二号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队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泥土中赫然掩埋着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时有人开始提出质疑,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时候全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它们颜色尽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我是挖兵马俑的。几十年的。过去有这种宣传报道,说挖兵马俑挖出来是花花绿绿的,后来慢慢脱落,不是这样的。应该确切的说法是这样的,兵马俑原来是绘彩的。

主持人:都是绘彩的?

袁仲一: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的时候就绘彩了。挖掘以前已经脱落了,因为这个地方靠近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里发现,一个浸水线,水泡过的痕迹,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马俑倒了,泡在水里边,大水泡当然颜色容易脱落了。这是一个。后来经过大火烧,尤其一号坑烧得非常严重。

解说:兵马俑坑中的种种迹象表明,这里曾经遭遇过一场火劫。有人推测是项羽的部队,也有人说是修陵园的工人因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经过水一泡,大火烧,这样颜色当然就脱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实际上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脱落了。

袁仲一:颜色的残迹这样说,相对来说,2号坑因为是局部被火烧,颜色保护相对来说较多一点,但也不是完全。大体来说保存的比一号坑好一点,因为一号坑颜色基本上全部脱落,2号坑我们目前发现6件陶俑身上颜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们经过技术处理保留了下来吗?

袁仲一:现在全部保留下来。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个彩漆脱落,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这个问题。

解说:兵马俑的挖掘工作进行得缓慢但很顺利,至今在兵马俑坑中还有很多陶俑没有出土,完成这些挖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而见证全部兵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最熟悉兵马俑的人,他也被尊为“秦俑之父”。(央视国际)

秦始皇兵马俑大型国宝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铜矛、铜弩等青铜兵器,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兵器埋于地下2000多年,出土时竟然光亮如新没有一点锈迹,这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惊叹和好奇。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部的彭文介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萤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彭文说:“这说明秦俑坑的青铜兵器在制作过程中曾有意识地用铬酸盐和重铬酸盐处理过,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层浅灰色或深灰色的保护层来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锈能力,从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三国志9秘籍

如果你是新手,那你可能犯了一个常见的小错误。

举个例子

新建的武将已学骑兵顶级兵法“突击”刚登录到游戏中,出征也选择了骑兵阵型,但就是迟迟不发动兵法。注意!出征选择好阵型在选武将时,有没有发现历史武将名字下面会有兵法显示,而新建武将没有,好!鼠标双击一下那个“凸”你可以把“突击”选上去了。这样你就可以发动兵法了。

对应的阵型可以提高兵法发动机率,鱼鳞、方圆等阵型较易发动奋迅等步兵法;矢锋阵型较易发动突击、突破等骑兵法;基型、锥型等较易发动弓弩系兵法。

什么武将配什么阵型也是很考究的。张飞关羽步兵强、马超赵云骑兵强等等。

阵型中位置前排的武将相比后排较易发动兵法。

队伍中若能带个智力型武将也有很大好处,智力型武将如果能会一些陷阱、教唆、混乱之类的技能那更好。比如某智力型武将刚发动完陷阱,同队或邻队很容易跟着发动战法,威力倍增!

再就是“武将相性”

关于武将相性问题,我这里只能浅浅的说下,因为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楚的。

还是举个例子。马家五虎队是个极具杀伤力的组合,分别是马超、马岱、马铁、马休、再加妹妹马云鹭(有老子马腾也可以),这五人都会骑兵战法,因为是一家人,所以他们的相性是相同的数值75,一个发动兵法,兄弟姐妹全队呼应!威力翻倍,又因为是伤害特高的骑兵兵法,所以这个组合杀伤力很高。唯一的缺点是队伍中缺少智力型武将,容易被混乱、伪报!

你可以以此类推自己搭配强强组合,搭配出自己的梦幻阵容。前提是你还得去了解下各武将的相性数值,有些我们不看也知道的就是刘备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他们相性都是一样的。

出征时,武将选择、阵型选择、兵法选择、路线选择、都是值得考究的。队伍中最好同时配有高统率、高智力、高武力武将,高武力武将安排在前排和中间,前排容易引发单挑,中间容易被狙击;高统率至关重要,一个队伍的攻防能力很大程度受统帅的统率影响;高智力武将的存在能保证队伍不易被混乱、伪报、更能识破敌队的兵法有时候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性不仅在打野战至关重要,在其他方面也有作用,比如城池发展,选择相性接近或者相同的几个武将一起巡查,“大幅度提高民心”几率提高,同理可用在农业、商业、等方面。

与君主相性接近的武将不易反叛。(更多相性资料请查阅)

以上均个人经验,更多请去百度三国志9贴吧了解。我就是在那学会的。

弓弩是谁发明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弩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弩杀兽者。故弩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虽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则无复能之者矣。 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孙子兵法.作战》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如韩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这些弩因为必须使用更强的力量才能张开,就要求“弩机”更坚固,开始在“弩机”外加装“铜郭”强化机糟。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披坚甲,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 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出土的战国中期的弩。这件弩制作得相当考究,弩机为铜质,木质弩臂末端装有错银的铜弩踵,前端装错银的蛇头状铜承弓器。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以骨、蚌制作的原始悬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鄂伦春、纳西、苗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测,原始的弩应远较此弩质朴,所以在战国以前弩还应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这在古文献中也有一些旁证,如《礼记·缁衣篇》引《太甲》说:“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韩非子·说林篇》说:“羿执鞅持杆,操弓关机。”两处所提到的“机”,都宜解释为弩机。所记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说明中国发明原始木弩的时间应不晚于商周时期。 春秋晚期,实战中开始重视用弩,《孙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战国时,《孙膑兵法》所记述的阵法中,有一种叫“劲弩趋发”,说明弩在实战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马陵之战中,孙膑就是以“万弩俱发”的突击攻势,战胜了轻敌而怠惫的庞涓的大部队。当时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张弦的擘张弩,所装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应地短些。《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射程并不很远。至战国晚期,出现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张弦的蹶张弩。如《战国策·韩策》称韩国的武卒就是“披坚甲,□劲弩”。此类劲弩装有粗壮的弓,要用相当大的力量才能张开弦,因而要求弩机更加坚固。战国中期的弩机,虽然悬刀、钩、牙等已用铜制,但无铜郭,弩机直接装在木质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张力。战国晚期的弩机外增铜郭,强化了机槽,这一部件就是适应蹶张的需要而产生的。战国弩机的望山尚无刻度,西汉时出现了带刻度的望山 (见彩图西汉青铜弩机(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枪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当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 春秋后期,在我国南方出了一个擅长用弩的大师陈音,他曾向越王勾践讲述了一个关于弩产生的美妙传说。他说:“弩是由弓产生的,弓是由弹弓产生的。而弹弓是远古的一个孝子创造出来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很简朴,饿了就猎食鸟兽,渴了就饮雾露泉水,人死之后,用白茅草缠裹,抛在荒野之外了事。有一个孝子,不忍心看到死去的父母的遗体被鸟兽残食,就做了一把弹弓,守护着父母的遗体,杜绝了鸟兽的侵害。后来有人把这件事编成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害。”以后神农黄帝把木棍弯曲制成弓,把树枝削尖作成箭。凭弓矢之利,以威天下。继黄帝之后,楚国有个孤儿弧父,年幼无依,用弓箭狩猎糊口,慢慢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技。弧父把射艺传给了羿,羿又传艺给逢蒙,逢蒙传给了楚国琴氏。琴氏改进了弓,在弓干上加木臂,设机枢,制成威力更大的远射武器——弩。 弩和弓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第一是加大了张力。弓必须用双臂拉张,射手一手控弓,一手拉弦,这样它的张力不可能超过人的臂力。而弩则不同,不但可以双臂拉,还可以脚蹬弓背,用腰乃至全身的力量拉张,当时称这种拉弩弓的办法为“蹶张”。到后来,甚至出现了把几张强弩装在床架上,用几个人,十几个人同时拉弦的车张弩,可以想见,这样的弩,不论射程,还是杀伤力,都比弓强了许多。第二,用弓射箭时,弓箭手双手拉弓,眼睛必须同时瞄准。但双手拉弓不可能持久,眼睛瞄准也就仓促。用弩时,则可事先把弩弓拉开,敷上箭,什么时候对准了目标,什么时候扳机发射,加上弩机上设有专门的瞄准器——望山,可以射得更准。第三,利用集中作战,先把弩张好,选择有利时机,一声令下,全体弩手同时发射,使敌人猝不及防。这种战法,是驷马战车的克星。 弩具有这许多优越性,就在于在弓上装了一个木臂,木臂上装置了机括。通过机括控制弓弦发射。我国最早的弩,大概在原始社会晚期就产生了。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常常出土一种六厘米长短的条形骨、角、蚌片,几乎相同的是在其一端都开一个或两个小圆孔,有人认为这就是最原始的弩的机括扳片。 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了装有青铜机括的弩了。弩机包括悬刀、牙、牛等构件,比原始社会的骨、角扳片复杂多了。 保存较好的一件弩,是湖南长沙扫把塘一三八号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特别是弩臂等木质构件保存至今十分难得,这件弩全长约五十二厘米。弩臂是用两段硬木接拼成的,前面承弓处内凹,下端向上伸出,刚好含托着弩弓。弩臂前部稍宽,两侧还加衬了薄木片。距侧板后侧二厘米处两侧各有一个小耳,通过承弓处和小耳,可以把弩弓牢固地捆缚在弩臂上。弩臂的上平面刻矢槽。弩臂中段两侧有供手握的凹窝。弩机槽开在弩臂的后段,内装青铜弩机,弩机的牙、牛悬刀等构件,由枢装牢。机槽下还设一个半环护板,与后尾的小木柱相连,它的作用有点近似现代步枪扳机的护环,便于手扣扳机,又可在张弩后保护悬刀不被碰触。弩臂通体刷褐漆。弩弓出土时已断成几截,是用竹材制作的,中部由两层复合,用绸绢、丝绳层层包缠,再髹黑漆,全长约一百三十厘米。与这件弩一起还出土了一束竹杆弩箭,箭长六十三厘米。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车厢前阑左侧的那具铜弩和整辆铜车马一样,虽是给秦始皇陪葬的模型明器,但制作精巧,完全仿照当时的实用弩。这具弩的弩臂像腰身修长的瑞兽,前端是兽头,张口衔住弩弓的弓弣,上面平滑,铸出矢糟,弩臂后部设机槽,内装弩机,下面保护悬刀的护板像瑞兽盘回的短尾。弩臂通体彩绘卷云纹,通长三十九点二厘米,弩弓也全是铜制的。弣部又宽又粗,渊箫部分渐细,长七十点二厘米。弓弦是由多股铜丝绞成的,两端盘成环扣,套在两端箫上。另有一条较细的铜绳穿过弩臂,拴系在弩弓弓渊与箫的相接处。经测算,铜车马是按一比二的比例制作的,若将铜弩复原成实用弩,弩臂长七十八点四厘米,弩弓长一百四十点四厘米。 铜弩斜置在车厢前阑左侧,弩弓向下,弓弣部由两件焊死在车厢上的银质“承弓器”紧紧卡住。这样,站在车厢左侧的射手,只要俯下身,就可以握住弓弦,尽全身之力张弩了。同出的六十六支弩箭,绝大部分的箭镞呈三棱锥形,只有四支箭镞呈前粗后细的圆柱形。这些箭总长三十五点二至三十五点四厘米,复原后长七十厘米左右。从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上的铜弩,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铜弩在战车上的装配情况。特别是那两件“承弓器”,是战车上装配远射武器弩的关键。据文献记载,战国末年,就产生蹶张强弩了。韩国的溪子、少庥时力、距来三种强弩,射程达六百步,洞腑穿心,可惜没有见到实物出土。 在先秦,还有一种连发弩,一九八六年湖北江陵秦家咀四十七号战国楚墓出土了一件,长仅二十七点八厘米,但结构复杂,性能也比普通弩优越许多,这种弩一次可装二十支箭,连续发射十次,每次射出两支箭,射程达二十至二十五米,我们不妨称它作双矢并射连发弩。这件双矢并射连发弩包括弩臂、活动木臂、储矢匣、弩弓四大部分。 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并且开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腰引弩的图形见于山东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 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弩,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弩是一种冷兵器时代重要的远程武器,它从弓发展而来,但比弓威力更强,射程更远, 在我国数千年的古代战争中被大量运用,直到火器的出现。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或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 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弩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明代又有人将以改良为诸葛弩,但实际上这种弩的射程极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实际用于战场上。随着火器的应用,弩渐渐衰落。在中国到清朝年间,军队已经不再使用弩作为战斗武器了。 虽然古代的中国人便已开始使用弩,不过公元900年的欧洲似乎是自行创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错,威力则超过弓,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作射击准备,平均每一个弩兵可以在一分钟内作出两次射击。 传统的武器装备在现代反恐中也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反恐队员手持强力弩弓已经站在人体靶位的前方,一声令下,将每个靶位上分别代表头部和心脏的气球立即击碎。据了解,反恐突击队员使用的强力弩弓可穿透15厘米厚的树木,主要用于隐蔽突击作战、解救人质,是特战队员有效的攻击性武器。

满意请采纳

神臂弩的发展

据考古验证我国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春秋时期弩即以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 《孙子兵法》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孙子兵法-作战)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即用臂力开的弩,《孙膑兵法》中称这种弩“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 弩,就 要求“弩机”更坚固,持劲督”(弩的一种叫法)魏选武卒 ,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并且开 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 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 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载这种连 弩“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弩配合使用 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 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而且当时讲究使 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射程远,使用机械力量的床弩发展。到宋朝时为了 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宋军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战,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 宋军除了单兵使用的神臂弓(虽然叫弓但是是一种弩)宋军着重制造床弩如:二弓床弩 ,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 至明以后由于火器的迅速发展,佛朗机,鸟铳、红夷大炮等火器大量的装备部队,弩的 作用进一步下降,不再受到重视,直至被淘汰。

好了,今天关于“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兵法弓弩组合搭配阵容”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