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四大战役,第一乃是官渡之战,这一场战争乃是曹操的发家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决,最终曹操大胜。第二场乃是,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乃是三国鼎足而立的根本,也是意义重大!第三场乃是夷陵之战,此乃是刘备牵头引发的孙、刘之战。第四场,乃是襄樊之战,这一场战争也是非常的出名,不过这也是名将关羽的最后一战。
公元219年,在刘备打赢曹操、收回汉中之后,关羽便对屯驻在襄樊的曹仁,发动了猛烈进攻。关二爷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借着蜀汉大军的士气,想一鼓作气击破曹操在中原的军事设防,如此便可以慢慢蚕食曹魏的地盘。
然而,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此次战役自己竟然没能成功,同时还死在了宵小之手。而且,就连自己经营多年的荆州数郡也落到了孙权手中。怪只怪当时有些轻敌,而且没有多做几手准备。
在襄樊之战中,名将关羽战死。但是,关羽的确是名将,他不会白白战死。当时,偷袭荆州的孙权,还有曹操他们手下都死了哪些大将呢?说出来真的有些丢脸,一起来看看有哪些人?
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羽传》
上述史料表明,当时关羽被曹魏大将徐晃攻击。由于中了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关羽一时不敌。但是要命的消息在这个时候传来了,江陵真的失守了,而且孙权还俘虏了关羽士兵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关羽所率领的兵士个个无心再战,最终导致军心涣散。
在面临如此紧要危险的时刻,关羽他仍然没有投降孙权。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可以看到,关羽还是抱有一丝希望的,他料想突出重围。如果,遇到蜀汉派过来的援兵的话,完全有机会杀出去。然而,关羽的退路早就被孙权给截断了。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孙权传》,其实,在襄樊之战后,孙权是最大的得利者。然而,孙十万,也是最无耻的人,可以说是毫无节操。
为何说孙权在当时的做法是毫无节操的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其实,在关羽北伐之时,孙权也正在攻打合肥。毕竟,之前张辽张孙权的打击还是比较恼火的。其二,曹操来了一个“以假乱真之计”,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孙权传》,曹操在这个时候呢,他想利用孙权、和关羽自己斗,然后坐收渔利。然而,关羽却没有中了曹操的计谋。但是,这个时候的孙权呢,他却做了行动,早已派遣吕蒙、陆逊等人,已经白衣过江了。
关羽为何没有中了曹操之计呢?要是真中了曹操之计,率领小股军队回防,我估计关二爷也不会是这个结局。当时,关羽为何没有听信曹操之言呢?很简单,上文说过,孙权当时在打合肥,关羽没有料到。第二,此时镇守公安、江陵的大将又是自己大哥刘备的二舅哥。如此,利害的关系,二爷根本没有料到他会如此行事,竟然不动兵马,直接就投降。
你看看,是不是孙权赢得太不够光彩了。但是,如果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这个事情,他的确没有太多的过错。毕竟,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
然而,另外一方面。曹操,他只是做了正当的防卫工作。此次交战,其实孙权是最无耻的。对于关羽本人来说,他也算是死得其所。为何如此说呢?很简单,二爷此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他的名声,还有义气,却被世人永远的书写在了竹帛里面,永远的名垂青史了。
同时,发动襄樊之战,关羽还让孙权,曹操手下的部分大将,也给他陪了葬,那么,到底有哪些人呢?首先来看一下,曹魏方面的大将有哪些是因为襄樊之战而死的?
第一位,此人乃是死在关羽手下最后一员大将,他就是庞德。
庞德,先前乃是西凉大将,曾经跟随马超征战。最后,庞德选择了投奔曹操。并且,在曹操手下做起了立义将军。庞德之勇也足以打平于禁,徐晃。尤其是骑射之术堪称是数一数二,当年庞德与关羽在阵前大战。
庞德乃是曹操亲命的先锋大将,同时,庞德也率先与关羽交战。两阵对圆,二将齐出,更不打话,出马交锋。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通过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个庞德确实是有些本事,他能与关羽单挑50多个回合而无丝毫败迹。足见,此人确实是高手。倘若,当年关羽到蜀中与马超比武,我估计二爷也绝对占不到便宜。当年马超手下庞德的武艺便如此厉害,我想马超的武艺也绝对不会比庞德还差。
庞德见在武艺之上,很难占到关羽的便宜,于是便假使“拖刀计”,其实则是暗放冷箭。最后把关羽前额给射伤了,关羽无奈只得退兵。后来,哨骑打探到曹魏主将于禁把军营安排在了,樊城之北。加之,此时正是多雨季节。关羽采用水攻之谋,一下子便把于禁的七军给打怂了,生擒了于禁、庞德等将。于禁这个软柿子,直接向关公下跪投降。然而,庞德却不肯投降,而且还辱骂刘备,关羽等人。
关羽,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当即搬出了,庞德之兄庞柔、以及他的旧老板马超,关羽想以此二人来拉拢庞德。不料,庞德却大怒道:“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骂不 绝口。”,后来,关羽让周仓用他的青龙宝刀,结束了庞德的性命。
由此观之,庞德乃是死在襄樊之战中的第一员大将。除了庞德之外,还有谁死在襄樊之战中呢?
第二位、第三位,乃是董衡、董超。
董衡、董超,此二人乃是庞德当时的副将。他们二人,也因襄樊之战而死。不过,他们二人却不是死在敌人之手,而是亲自被庞德斩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董衡、董超见势已危,乃告庞德曰:“军士折伤大半,四下无路,不如投降。”,此乃是在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董衡、董超的建议,他们都建议庞德应该在此时投降关羽,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庞德却大骂此二人。并且,亲自斩了他们,以明己志。后来,庞德便兵士与关羽士兵相争,直至最后一人。
其实,在襄樊之战时,曹魏出动的大将都是当时最出名的。包括: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等人。你仔细看看,曹魏基本上是出动了所有的大将、名将。就连张辽这个压轴的大将也都出动了。除了张辽,在前往的途中,其余大将全部上阵。这个阵容,简直要超过了赤壁之战了。
在曹魏来说,当时是死了,庞德,还有就是董衡、董超二流的将领。而当时负责救援的主将,于禁则被打怂了。
下面,来看一看,东吴因为襄樊之战,死了哪些大将?
孙权,在襄樊之战时,他主要是在背后搞动作。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他孙权,没有正面与关羽交锋,而是派人在打他的后方重镇荆州的主意。期间,还搞什么求婚,派陆逊拍马屁这样的伪操作。最无耻的是,孙权暗自和曹操联合,给曹操两个来了一个两面夹击。
在水淹七军之后,曹操打算迁都来避免与关羽硬碰硬,然而,司马懿、蒋济等人便建议曹操,此时应该联合孙权。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答应给孙权丰厚的好处。那么,孙权一定会出死力,从而便可以驱走关羽。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关羽传》,后来的情况就不用多作复述了。孙权,便直接与曹操联手了。虽然,孙权打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他手下仍然死了大将。
第一位,大将乃是蒋钦。
说到,东吴名将蒋钦,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此人,早在孙策统事之时,便已经是东吴的大将了。平三郡,定豫章,讨黟贼,他蒋钦都参与其中。算是江东除了黄盖,程普等人之后,又一名望颇大的大将了。
蒋钦是怎么死的呢?《三国志》: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从史书记载来看,蒋钦当时受命统领水军,以制约关羽。不过,在回军途中便身死。
第二位,乃是吕蒙。
说到吕蒙,或许并不陌生。在吕蒙帮助孙权,收回荆州之后。他便离奇死亡,连庆功宴都还没来得及吃,吕蒙就去世了。话说当时吕蒙率领军士打了大胜仗,同时还帮助孙权收回了被刘备霸占多年的荆州。本想在庆功宴之上,好好的犒劳一下吕蒙。不过,正当吕蒙接过酒杯之时,当要准备喝下之时。突然吕蒙却人事不醒,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一代名将,“吴下阿蒙”,也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综合来看,东吴虽然赢得了襄樊之战的最后胜利,但是同时也死掉了主帅吕蒙,还有老将蒋钦。说起来,也是人才大减。正所谓,千兵易得,一将难求!
在整个,襄樊之战前后,一共参与的名将有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等。如此之阵容,只是为了对付关羽一个人。面对如此豪华阵容,关羽还败得如此的大义凛然,实乃是不易。
至于,孙权,曹操在襄樊之战过程之中,死了,庞德,董衡、董超、吕蒙,蒋钦等将。这也算是笑话了,你看看,为了对付关羽。曹魏、东吴,基本上都出动了当时能用的名将,大将。难道,孙权,曹操不丢脸吗?最让人气愤的还是这个孙权,还是在背后钻空子。如果,正面交锋,他孙权未必能大获全胜!
襄樊之战,孙权如果不帮曹操,关羽能否打败徐晃和张辽?
首先要说一下,孙权如果不帮曹操,那么曹操不大可能抽调张辽来援助。不过襄樊之战孙权即使不帮曹操,关羽也很难打败徐晃了。毕竟此时徐晃的部队已经超过了关羽,而且关羽的部队长期在外征战,有所疲惫。
襄樊之战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史书上并无记载。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军西征,九月抵达长安,在此期间曹操命曹仁进攻关羽。但是在十月时,宛城守将侯音等人造反,聚众数千占据宛城。曹仁率军回师平叛,在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攻克宛城,屠城,杀侯音。
曹仁受命攻打关羽,手下部队应该不比关羽少。而侯音聚众不过数千,曹仁讨灭侯音损失应该不大。但是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却命于禁和徐晃率军前去救援樊城。显然在正月到七月之间,曹仁已经和关羽发生过战斗,但是战事不利,才紧急求援。
所以襄樊之战开始的时间,应该早于七月。八月,关羽利用汉水暴涨之机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俘后不肯投降被杀,三万魏军被关羽俘虏。襄樊一带只剩下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两支部队,都被关羽包围在城内。
曹操一向看重关羽,他命于禁来救援,派给于禁的部队至少和关羽相当。所以关羽的兵力最多不过三万。他击败了和自己兵力相当的曹仁、于禁两个军团,应该说到此时为止,关羽打的很出色,但是他的不利因素也不少。
关羽长期征战在外,又是连续作战,部队肯定有所疲惫,而且又需要分兵包围襄阳和樊城,虽然关羽又从荆州留守部队抽调了一些兵力前来,但是此时他的机动部队肯定也很有限了。从后来关羽和徐晃的四冢之战看,他此时能抽调的机动兵力大约在五千左右。而徐晃初期所带的是新兵,所以在阳陵陂驻守,直到徐商、吕建等率军赶来,他才进军逼近关羽大营立寨,和关羽对峙。
此时双方都不敢攻击对方,应该实力相当,都没有胜算。但是随后徐晃又得到了殷署、朱盖等十二营援军,按照一营千人算,即使他原来的部队都留守大营,那么此时他可机动兵力也至少有一万多人。而且这十二营魏军是曹操自己统帅的中军,战斗力在魏军中也是翘楚。
徐晃也是一个名将,他以十二营精锐打关羽的五千疲惫之师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即使孙权不偷袭荆州,张辽不来,关羽也很难和徐晃的大军对抗,只能撤军。
襄阳之战孙权没有插手,关羽能取得获胜吗
襄阳之战孙权没有插手,关羽能取得获胜吗
襄樊之战,只要孙权不插手,关羽就能击败徐晃,至于张辽,那就是曹操下一个阶段派出的援军了。
事实上,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曹魏的日子很不好过,曹魏三大军区,西部关中军区主帅夏侯渊刚刚在年初被刘备军黄忠部所杀,中部荆襄军区主帅曹仁在樊城被关羽围了几个月,毫无突围希望,只剩下一个东部军区名义主帅夏侯惇坐镇寿春,这还是在孙权没有进攻合肥及淮南的情况下。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插手,关羽就没有后顾之忧,就不会在前线作战而担心后方被孙权偷袭 ,也就不会败给徐晃。
关羽在襄樊之战之所以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曹操将孙权准备偷袭荆州的消息同时告知了身在樊城的曹仁,和围城打援的关羽,导致关羽军心大乱,冷兵器时代,军心就战争胜利的保证,一旦失去,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徐晃带领的都是新兵,曹魏精锐的七军已经在于禁的带领下全部向关羽投降,不愿意的投降的全部被杀,比如庞德,在襄樊前线,曹军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关羽仍然占据着战场主动权,实行围点打援。
事实上,曹操对徐晃并不放心,徐晃本身就已率领了七军救援樊城,曹操又派出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士兵支援徐晃,十二营差不多有五千人,但是曹操还不放心,还调动了张辽赶赴襄樊战场支援徐晃。
曹操为什么不放心?
因为关羽太历害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的精锐被关羽一扫而光,要知道除了夏侯渊、曹仁、夏侯惇之外,在外姓将领中,就算以于禁为首的五子良将为骨干了,于禁被俘虏,乐进前一年去世了,张郃在关中镇守,就只有徐晃和张辽可用了。而这两人都被曹操派来抵御关羽。
曹操显然没有信心战胜关羽才做如此安排,我们从后世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关羽会失败,可是作为当事人的曹操绝对比我们了解当时的战场情况,如果不是事态严重,曹操也不会做如此安排。
并且曹操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万一徐晃和张辽都战败了,就自已带兵上,当时的曹操率领从关中撤退回来的军队驻扎在摩陂,摩陂就是今天河南平顶山市郏县,这个地方是一个战略要地,看看地图,就知道曹操在干什么?
摩陂在洛阳的东南边,许都的西边,襄樊的北边,离襄樊前线只有300公里,也就快马加鞭几天时间能赶到襄樊前线,并且曹操驻扎的地方是从襄樊进入洛阳及许都的重要通道,曹操在干嘛啊?
曹操在作最坏的打算,守卫洛阳和许都。
是什么让曹操如此担心?是关羽,还有关羽威震华夏的能力。
实在看不到徐晃有击败关羽的能力,包括徐晃自已,在援军到来之前,徐晃始终没有关羽发动进攻,而是在等待,等着殷署、朱盖的十二营近五千士兵到来后,徐晃才开始进攻,此时徐晃手下至少3.5万人。
关羽在整个襄樊前线的军队共约5万,但是分散在各地,围襄阳城一部分,围樊城一部分,在围头、四冢、偃城等地都有驻地,如果说关羽有弱点的话,就是兵力过于分散,不足对曹魏大批援军进行围点打援。
关羽对徐晃作战的失败,绝对不是因为徐晃的英勇善战和使用计谋,而是关羽的军心已乱,在得知荆州后方将要出变故,无论是谁,哪怕是项羽转世,军心也会大乱,这才是关羽失败的根本原因。
如果孙权不帮曹操,就没有这个原因导致关羽军心大乱,关羽不可能被徐晃的声东击西之计迷惑,也不可能会打败关羽,大概率就是徐晃战败,继续等待张辽到来。
张辽是曹魏集团唯一有可能战胜关羽的武将,不论是勇猛还是智谋,张辽与关羽都有一拼,再加上曹魏实力雄厚,曹操的鼎力支持,如果张辽到来,估计关羽就真的撑不住了,因为战争不仅仅是靠武力取胜,还要靠强大的后勤能力。
也就是说,襄樊之战,如果孙权不帮曹操,结果就是徐晃会被关羽击败,而张辽则击败了关羽,最终关羽放弃樊城,退到汉水南岸的襄阳,以水军阻断曹魏的追兵,拿下襄阳城,与曹魏划江而治。
襄樊之战,如果孙权攻打合肥,不偷袭荆州,结局会怎样?
如果孙权攻打合肥,那么曹魏必然会损失严重,孙刘联盟未必不能干掉曹操。
01、襄樊之战,吕蒙偷袭荆州。
襄樊之战虽然比不上三国三大战役,但也是三国一次重要战役。刘备夺得汉中后,驻守在荆州的关羽不甘落后,于是私自发动了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直接拿下襄阳。随后曹操派于禁与庞德支援,可最后这两人还是被关羽击败。这个时候东吴化身二五仔,孙权忌惮蜀汉,私下与曹操结盟。
孙权让吕蒙去偷袭荆州,而曹操让徐晃带兵支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而这个时候徐晃带着人马来到前线,趁着关羽军心不稳击败关羽,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身死,襄樊之战结束。襄樊之战,损失最大的就是蜀汉不仅丢失荆州,大将关羽还嗝屁。这一切都是因为东吴这个二五仔突然背叛盟约,偷袭荆州。
02、假如孙权这个二五仔不偷袭荆州,选择攻打合肥。
假如孙权不违背盟约,选择继续和刘备合作一起对抗曹操,他没有做出偷袭荆州那种不要脸的事,那么事情的结果也必然会不一样。孙权不偷袭荆州,已经是给关羽最大的帮助,因为当时关羽击败于禁与庞德,压根就没有耗费什么兵力,攻破樊城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当然孙权选择攻打合肥最好了,这样还可以分散曹操的注意力,但个人觉得孙权打不下来合肥,合肥也是重兵把守。依照曹操的性格,曹操完全可能舍弃襄樊保合肥。一旦蜀汉获得襄樊,那么宛城也是囊中之物,曹操只能退守。这个时候孙刘联盟都遵守盟约,那么曹操可能真的会被两人合力歼灭。可惜孙刘双方都是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襄樊之战,孙权选择偷袭关羽,是因为忌惮什么事?
说到东汉末期奠定后来三国格局的战争,就一定要说襄樊之战了,关羽调集荆州兵力围攻襄樊两城,一度使曹操有迁都逼其锋芒的想法,但最终孙权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势力,孙权派军偷袭荆州,关羽因此大败。
那么这场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重要战争,到底是所谓的刘备诸葛亮的阴谋诡计,还是孙权犯傻,帮了曹操的大忙,免于曹操集团中途崩盘呢?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点都站不住脚。
先来说说刘备诸葛亮的阴谋论,这一点基本上是从演义中被后人提取出来的观点,其实很好反驳,那就是刘备诸葛亮真的想除去关羽的话,有太多温和的办法,没必要把荆州和留守荆州的将士都搭上,为弄死关羽,而葬送荆州,这智商能入主益州,割据一方?这是有多瞧不起刘备和诸葛亮啊。
其实翻看历史记载的话,就可以知道,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点,也就是说不是汉中之战打完了,关羽也想建功立业才发动了襄樊之战,我个人认为,襄樊之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中之战的延续。
在汉中之战前,曹氏集团内部叛乱不止,加之入主益州后,刘备有夺取汉中的战略考量,拿下汉中,他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夺取汉中势在必行。
有一段历史记载可以说明此战刘备集团倾尽全力。
《三国志.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虽说当时益州还没有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绝境,但战局发展绝对是到了拼尽全力,押上一切的时候,可见当时的战局走向,刘备已经处于一定的失控态势,也就是说,在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要高于其战前预期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留守荆州的关羽不会毫无动作,坐视刘备在汉中方向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留守荆州的兵力才是支援汉中战场的关键力量。
《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历史记载文聘曾跟随乐进在寻口(湖北安陆市西南),汉津(湖北荆门市东汉水津渡),荆城(湖北钟祥市西南)三处和关羽的军队交战, 而且在汉津和荆城附近打击的是关羽的后勤部队。
关于文聘和乐进到底是什么时候征讨关羽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不过在寻口是和关羽所统辖正规部队发生战争的,所以个人猜测,这是襄樊之战前期,关羽率军寻机北上的阶段。而且还有一点可以印证关羽应该在汉中之战的后期就率军北上了。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时关羽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遣前部司马犍为费诗拜假节。羽怒曰:?大丈彬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刘备称汉中王,派费诗去册封关羽,当时关羽已经率部围困曹仁于樊城了,已经是襄樊之战的中期了,而且刘备的态度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他是支持关羽北伐的。
刘备册封关羽为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成为了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如果说刘备不支持关羽北伐的话,那么在费诗前去的时候,就让关羽撤军了,再者刘备册封众人的时候,特意册封黄忠为后将军,这多少是激励关羽的意思,也就是刘备看重的是功劳而不是什么老不老的,关羽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拿下襄樊两城。
就整体战局来看,刘备的想法也不是毫无依据,毕竟孙刘双方虽然有摩擦,但是湘水划界后,双方关于荆州的争夺暂且告一段落,孙刘联盟尚在,只要孙权不出手,那么关羽即便没有攻下襄樊之地,仍然可以相对从容的后撤,并不至于沦落到丧师失地,身首异处的境地。
再者当时孟达刘封已经攻下上庸,也就是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关羽在拿下襄樊之地,就可以和汉中之地连城一片了,这样的话刘备集团就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可以选择从襄樊之地出兵讨伐曹操了,尤其是从此地区北上,更能威慑曹操集团的统治核心地区。
至于刘备没能及时救援关羽,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到底是刘备没有想到孙权会突袭关羽大后方,关羽败的太快了。
《典略》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加之当时刘备也正在经营益州,在成都到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修建房舍和堡垒,为进攻和防守打下基础,再者当时关羽兵锋正盛,曹操地盘上已经有人响应关羽了,历史记载中用威震华夏来形容,可以说关羽在进一步,那么局势就不同了。在这种态势下,刘备是想不到关羽会快速败亡的。
而襄樊之战发生了刘备没有意识到的变化,也就是孙权投向了曹氏一方,就战争结果而言,孙权集团是赚的,并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就拿夺得了荆州全部之地,但是对于后世的局势发展是不利的,毕竟孙刘双方爆发大战,徒耗兵力,反而给了曹操恢复实力的机会。那么孙权是智商下线了吗?
《三国志.武帝纪》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建康实录.太祖卷》二十四年秋,权表汉天子,自率陆逊、吕蒙等西征关羽。
《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综合史料来看,是孙权主动向曹操表达联合之意的,《建康实录》中说是上表天子,说白了不就是和曹操联合吗,只不过具体过程应该是保密的,不然的话,消息泄露,关羽总不至于还不撤军,回防荆州。
同时张辽作为曾经长期驻守合肥,击溃孙权最具野心的一次进攻,威震孙氏集团,之后就一直驻防于江淮一带,成为遏制孙权北上的一把利刃,曹操能够调集张辽西进去救援樊城,可见当时孙权拿出的诚意足以打动曹操,不然话大范围从江淮地区抽调兵力救援樊城,就不怕孙权趁机夺取合肥,进占江淮之地吗?
那么话说回来,孙权为何会选择偷袭荆州,诛杀关羽的策略,而不是等到关羽夺取襄樊,再趁机北上呢?总的来说,孙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可以说就算关羽真的夺取襄樊之地,之后会不会再度大举北上,还要看刘备集团的战略抉择,而且即便关羽率军北上,驻守江淮地区的曹军也未必会有所削弱。而对于孙权来说,如果可以以较小代价占领荆州全部,并成为三方势力中实力中等的集团,对于其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当时的局势是,刘备集团正在崛起,但是还谈不上取代曹氏集团,成为三方势力中的最强者,但是令孙权感到忌惮的是,刘备的实力正在稳步上升,已经具备了超越孙氏集团的条件,如果坐视刘备集团做大,那么孙氏集团的利益就必然被侵蚀。
且不说关羽拿下襄樊之后,刘备集团实现对长江中上游的掌控,孙权沿长江一线布置的防线有被刘备击溃的风险,更为主要的是,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在孙刘联盟中,其话语权必然增加,那么孙权就只能成为依附于刘备而存活的地方政权,孙氏集团也就出去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只能走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一条路,也丧失了夺取天下的能力,有野心有志向的孙权自然不愿面对这样的局面。
而且偷袭关羽,拿下荆州,也使得孙权拥有和北方曹操划江而治的资本,占据长江中下游,并且获得曹操默许的割据江南,稳步发展几年,也的确可能拥有北上攻城掠地的实力。
只能说孙权和刘备一样,对于局势发展太过自信了,刘备认为孙权不会偷袭关羽,而孙权则认为刘备不会发兵东进,可以说刘备集团的衰落阶段,正是夷陵之战,襄樊之战后,刘备集团虽然遭遇创伤,但是还没有被踢出局,可是夷陵之战后,这天下就和刘备集团没有关系了。
而两败俱伤的孙刘联盟,则给了曹氏集团足够的恢复期,加之襄樊、夷陵两战,孙刘联盟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孙权想要成为联盟的主导者,成为左右天下局势走向的中间力量也不可能了。
有人说孙权败笔在于杀了关羽,这就有些太过强调关羽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了,历史是上也只是简答提过,刘备和关羽的私交不错,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荆州之地以及留守的军队要比关羽重要的多,所以说杀不杀关羽都无所谓,都会引起刘备同样的敌对意识。不然孙权活着关羽,之后给刘备送回去,刘备就可以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怎么可能。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孙权诱降了糜芳和傅士仁,襄樊前线的关羽所部也被曹军击败,溃败的关羽军分崩离析,关羽西逃途中也被孙权所部抓获斩杀。
总的来说,襄樊之战,算是刘备曹操双方汉中之战的延续,而孙权成为了此战中决定局势发展的关键力量,可以说孙权本意是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让孙氏集团成为进退自如的势力集团,可能他在襄樊之战后,有很多措施去联合刘备,弥补联盟裂隙,以求局势发展更加有利于自己,只是他低估了刘备复仇的决心,孙权算盘打的蛮好,不过刘备的决战显然在他的意料之外。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孙权襄樊之战阵容搭配”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