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仁君刘备搭配什么阵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49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仁君刘备搭配什么阵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插图

仁君枭雄,帝王之志——刘备!! 刘备,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代仁君枭雄,帝王之志的蜀汉开国之君。在三国群雄争霸,建功立业的历史画卷里,面对大气磅礴,文才与霸业称雄共相辉映的曹家父子,面对风流绝伦,火烧曹公的赤壁周朗,面对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巧借东风智退五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笑布八卦,鞠躬尽瘁的“千古一相”诸葛孔明,刘备似乎就要黯然失色了许多。然而,推开历史丛丛叠叠的迷雾,扣开历史大门的深处,我们才会发现,那面带宽和仁义,韬光隐晦计常在,帝王之志枭雄本色,孤独贫困,卖履织席的刘备刘玄德,才是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里最激动人心的英雄!! 刘备,早年和母亲相依为命,卖履织席,中年里又颠沛流离,转战四方,寄人篱下,从最初的将只关张二弟、兵不满千而起,十数年间,战黄巾、讨董卓、救徐州、斗吕布、败袁术、抗曹操到投袁绍、依刘表、走当阳、败长坂,直至茅庐三顾、东风火起、巧收四郡、席卷益州、逐占东川,可称屡战屡败、挫而又起、苦心经营、峰回路转而直到建立蜀汉政权。他的人生是一个下层人物,不忘兼济天下的英雄本色,到风云咋起,潜龙飞天的英雄传奇。难怪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难怪孙权说,非刘豫州莫可挡曹操者!! 刘备的枭雄本色,帝王仁君的风采在三国的风起云涌里表现的很突出,一部《三国演义》把刘备的风采抹杀掉许多,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懦弱,爱哭,依靠诸葛孔明的刘备,这不怪罗贯中,因为他想写诸葛亮。看看三国历史,士人俯首、民心归向、军队服命,此乃刘备的魅力使然,可进一步谈到其原因归纳为刘备的仁义。从汉武帝时代就统治中国的儒家文化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有仁义美德的君主才能得人心,故得人心者得天下。古人说,军队首先需要是仁义之师,君主首先需要有宽仁待民,兼济天下的胸怀,只有这样的君主才是真正的明君!,只有这样的明君才是天下归心的一统英雄!在三国的时代里,其实拥有兼济天下的胸怀的首推刘备。只是,刘备生在一个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的时代里,加上力量相对瀛弱,否则,个人认为,刘备将是历史上承继秦皇汉武,后接唐太宗的千古之帝也!治世之万古楷模,乱世乃仁君枭雄!!! 愈是患难急迫,愈能看出真正的志节。曹操甫有徐州屠城恶名,官渡又大开杀戒,荆州百姓在惊恐之虞,刘备却愿意挺身而出,甚至于不愿明哲保身先脱逃,因此仁民爱物而感动人民。刘备不趁机取荆州,起码聚兵抵抗曹操,战事不济再言脱走,时机犹未太迟。而刘备可以全力撤退,却仍然以照顾荆州百姓为己任。我们感叹刘备的仁者之风,虽然有收取民心之意,也难以掩饰其怀柔天下,包纳海川之帝王大气也!! 看看刘备的做法:《蜀书.刘巴传》:「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蜀书.先主传》:「(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孟子.梁惠王上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蜀书.先主传》:「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故,刘备成就天下,成就事业。乃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看曹操的做法:〈魏书.武帝纪》:「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后汉书.袁绍传》:「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献帝起居注》:「曹公上言,凡斩首七万余级。」 所以,我们感叹:一统非天定,人心早注定!! 正是刘备的仁者之风,宽以待人,不杀无辜,加上重情重义,才使徐戍“身在曹营心在汉”,才使忠义如关羽,在曹操的百般宠爱下,依然忠于刘备,也才使聪明若诸葛孔明,能真心辅佐刘备打江山,才使猛将张翼德永远相随,才使,赵云忠心耿耿一心为蜀汉。这一切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在那个“君臣有隙”的特殊年代里,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英雄从来就让人感动!尽管有收取人心之道,我们也一样赞叹!他为中国历史上的君臣关系抹下了光彩的一笔,可叹!! 于是,便有了安喜县尉时的“与民秋豪无犯,民皆感化”,就有了三让徐州时的“百姓拥挤府前的哭拜:使君若不能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就有了败于吕布时的“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就有了初驻新野时的“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就有了携民渡江时的“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矣!”,就有了进取益州时的“要食新米饭,须待先主来”…… 只是,刘备生在乱世,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里,他有自己的弱点,他重意气,导致晚年和东吴的战争的失利,加上他在用人方面也有缺陷,但是在历史的来来往往里,刘备是一个伟大的英雄,一个有英雄之志,仁君枭雄和帝王之志的真英雄!!

刘备简介

导语:刘备,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仁义君主,他的生平是如何发展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刘备的生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

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麋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评价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刘备的性格类似刘邦,但刘邦生性多疑,又善于纳谏,还没有?妇人之仁?,他们以为刘邦的成功主要在于此,而刘邦的草莽性格在他们看来是缺点,若无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刘备却可以说毫无防人之心,又不纳谏,又总是有?妇人之仁?,在关系到前途的最大选择面前总是表现得优柔寡断,这样的人能成功,实在是没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说是个奇迹了。

首先看看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营造刘备的性格,特地对于一些事情进行了修改:

1、刘备怒打督邮,这件事最能体现刘备的性格是江湖儿女的性格,与罗贯中所描述的刘备的性格格格不入,于是将此事安在了张飞身上。

2、东吴招亲,面对阴谋,诸葛亮劝刘备勿往,刘备却不在乎,以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也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草莽英雄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中改为诸葛亮劝刘备前往,明显是要将刘备的草莽之气去处。

3、刘备与庞统发生争执,最后刘备将庞统叫回问庞统的话是?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演义中改为?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本来刘备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他与庞统?宴乐如初?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原谅了庞统;演义中却成了刘备认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一改之下,意义完全不同,终于符合了他们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历史上关于刘备的记载,是如何体现刘备的个性的:

1、刘备爱喝酒,而且喜欢在军营中和大将士兵们一齐喝酒,史料上记载了刘备两次大摆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胜后,就是上面与庞统发生冲突的这次。还有一次是在汉中赵云大败曹操,刘备一高兴,就?作乐饮宴至暝?。这些都体现了刘备的草莽气息。

2、刘备不爱安安稳稳的做在家里享福,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在一齐。刘备至出道以来,一般都是亲自领兵的,打袁术,打曹操,打蜀中,打汉中和回荆州救援关羽打东吴。可以说唯一他没有亲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后打江南诸郡和稳定江南诸郡之战,因为这些仗太关键了。估计刘备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荆州没有到前线。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刘备会为?髀里肉生?而?慨然流涕?吧。大概也只有刘备会做皇帝不久后就急不可耐的亲自率兵打一场群臣反对的战役吧。

3、刘备待人坦诚到令人无法相信,帝王们向来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梦中杀人正是这种想法的典型体现,而刘备则不然,与关张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是?同床眠卧?,与诸葛亮是?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史料记载至少有二次刘备对于刺客坦诚相见,这那像一个帝王?整个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作为。

4、不但是不防备关张诸葛等人,甚至将兵权也全部交给他们。刘备起事之初,就是由关张?分统部曲?,诸葛来了后,就将军权交给诸葛亮(关张对诸葛亮的不满就是因为诸葛亮插手他们的军权)。打蜀中,军权交给庞统;打汉中时,又将军权交给法正。总之,根据我的分析,刘备一般不会亲自指挥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观摩,附带重大问题的决策(赵云汉水一仗表现就是如此)。甚至我认为他亲自率军只是因为他更喜欢和他的将军士兵们生活在一齐。若承认刘备是个草莽英雄的性格,这个推论就不奇怪了。

5、《三国志.先祖传》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等本身就体现出刘备是个具有草莽英雄气质的人。若以此性格来看,所有史料中关于刘备做每件事的记载都可以很好的解释。否则,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给刘备安排的性格,有些事无法解释,只好演义一把了。

刘备少有大志,史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宗中诸小儿,也是刘邦的后代,都可以说得上是帝王贵胄。和他们说这样的话随时可能招致灭门之灾的。我觉得这不是刘备年少无知的举动,而是代表着刘备的远大志向。这也是刘备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刘备又常被人指责为枭雄。枭,有几种含义,一种是不孝的鸟,传说枭长大后会咬死母亲,但这个和刘备应该没有关系;一种是指凶猛的鹰类,常说是猫头鹰,我实在不觉得猫头鹰有多么的凶猛。但无论如何,枭与猫头鹰应该有相似的地方,猫头鹰是白天躲着,夜晚才捕食的。这应该也是枭的特点。古人以日为阳,夜为阴。是否就是指枭这种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现得比较温顺,但一但在人的背后就表现得十分凶猛,会反咬一口。

指责刘备为枭雄的主要是东吴和巴蜀的人。对东吴而言,刘备寄宿在荆州,名为和东吴联盟,实则很可能养精蓄锐,并吞东吴。对巴蜀而言,刘备做为援军进驻巴蜀,随时可能鸠占鹊巢,吞并巴蜀。所以我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将刘备比作枭雄,应该就是这种解释了。还有一种解释等同于英雄,是褒义词,应该也不能代表时人比喻刘备的真实意图。

纵观刘备的前半身,将刘备比作枭雄似乎一点也不冤枉刘备。刘备投靠公孙攒,最后离开公孙攒投靠了陶谦,这倒无所谓。但后来,刘备投靠吕布,又率兵攻打吕布,更进言曹操杀死了吕布;刘备投靠曹操,后来又和曹操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刘备投靠袁绍,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刘备借故开溜。刘备投靠刘表,最后尽得刘表的荆州诸郡。这些事看上去实际都造成了刘备是个枭雄的铁证。

但其实刘备是有原因的,吕布本来就是夺刘备的徐州,刘备恨吕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算不得不义;刘备受献帝衣带诏,与曹操誓不两立也是尽忠的表现;刘备因为害怕袁绍报复关羽而开溜,虽然有些对不住袁绍,但为的是兄弟情义,也无可厚非,况且刘备并没有与袁绍为敌。荆州则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刘备不取刘综的荆州,过刘表墓的吊唁等行动说明刘备更谈不上对不住刘表。所以,枭雄一说只是出于对手的诋毁之言而已,仔细研究刘备就可以发现刘备并非忘恩负义,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为刘备才能不足,又胸怀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历史巧合而已。

总体而言,刘备胸怀大志是毫无疑问的,但他表现出对于?宽、仁、忠?的追求也是十分执著的。例如在夺取荆州后继而攻取巴蜀本是隆中对的战略之一,但因为刘璋与刘备属于同宗,所以刘备一直无意攻取,而诸葛亮又属于不会力劝刘备的人,所以此事一直拖而不决,直到庞统来后。庞统属于力劝型的谋士,于是就有了下面一番对话: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统曰:?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遂行。

而刘备夺取西川的过程,也是如此,刘备和刘璋在涪聚会,庞统就进言刘备?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但刘备因为坚守?宽、仁、忠?而不采用。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庞统又献上中下三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刘备仍然以为上计太急,违背了自己?宽、仁、忠?的宗旨而不取上计。

反对者也许会说,刘备不是依然夺取了刘璋的西川,他的种种做为不过是作秀而已。我以为其实不然,刘备初进西川并没有直接鸠占鹊巢,而是到葭萌关驻守,这是当时独一无二的举动。与董卓进京,曹操进京,袁绍代韩馥等行为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而刘备与刘璋闹崩以后,刘备的第一个动作是请求刘璋让其回兵,但傻呵呵的刘璋却命令关隘不许放刘备回荆州,战争由此爆发。以其说刘备不仁,实在应该说是刘璋不智,请都请不走的刘备要走,你居然还要强留,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所谓兵贵神速,刘备在夺取西川时浪费了无数的良机,整个过程是典型的?不纳忠言?和?处事犹豫?。这不是刘备的性格缺点造成的,而是刘备不愿违背其?宽、仁、忠?的宗旨而造成的。

所以说,刘备看重的不是锦绣河山,看重的不是成败得失,而是自己的理想。这不正是一个草莽英雄的标准表现吗?

三国,之所以精彩,我以为主要就是有蜀汉这一支,可以说是由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人组成的政权,注重江湖义气的刘备,怎么看都更像一个草莽英雄而非帝王。他居然能成功,z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不过也只有刘备这样的帝王,才会有诸葛亮,关羽这样的人才才能闪耀于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千古推崇的楷模。?千古云霄一羽毛?的中国第一完人诸葛亮,?至今庙貌盈天下?的关羽都应该好好感谢刘备才是。

桃园结义刘备和谁

1、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当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3、三让徐州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4、依附刘表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5、夷陵之战

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但东吴吕蒙以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推荐于 2019-10-25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7个回答

袁阔成 三国演义_袁阔成评书在线听_免费下载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热门袁阔成 三国演义大全,三国演义,水浒传...高品质音频,自动连播,尽在喜马拉雅

本月61513人下载

咨询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三国战纪,经典之魂不灭,街机情怀不死,经典时尚结合!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三国战纪免费下载,今日火爆开启!街机情怀不死,经典之魂不灭,经典时尚结合!!

本月3202人下载

咨询

上海欢动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三国演义刘备的主要事件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188****8493 正在咨询一个教育问题

11条评论

热心网友2

yu'h'f'sh'x'j'x'n'x'x'j'xh'x'h'x'h'x'j'ch'ch'x'b'd'b'x'h'x'j'xx'h'x'h'x'b'x'b'x'j'x'j'c'dvd'c'r'c'g'b'f'j'dx'h'x'h'x'b'x'b'x'j'x'j'c'dv'e'c'r'c'g'b'f'j'd'x'jh'd'j'd'd'f'g'b'c'd'd'h'di'c'x'b'd'b'f'j'd'

查看全部11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热血帝王-三国策略攻城手游-名将全靠抓

真正耐玩的三国手游,1000多个城池的大型地图,带兵攻城指挥作战,俘虏名将,创建属于自己的三国帝国,带领国民发展农业,统一三国乱世,海量活动等你来!

广告2021-02-19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所有相关事件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 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188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地方武装,加入东汉王朝扑灭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史料记载他:“数有战功”、“有武勇”。战争结束后,刘备建立了其军事集团的正规武装力量,任职东汉王朝的平原相(县令)。196年升任徐州牧,官拜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徐州被吕布攻占后改任豫州牧。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寄居大军阀曹操、袁绍、刘表之下。但刘备为人的品质和品格方面最符合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所以所到之处均深受礼遇和尊敬。 207年,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任军师。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占荆州、联孙吴、退曹兵、入四川。最后在221年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王朝,疆土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成为三国时期的其中一国。先后娶妻甘氏、麋氏、孙氏和吴氏。子刘禅继位。 223年,在为关羽报仇而发动的对吴战争中失败,退兵回到蜀国。同年4月在白帝城(今重庆奉节)病逝,谥号为“昭烈”。刘备在中国大陆有两个坟墓。一个是成都市武侯祠内的“惠陵”;另一处在四川彭山的莲花坝。 刘备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优点是多方面的,如爱民爱材、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三国志》评论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尽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不二,诚君臣之圣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侠,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看,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竟利,且以避害云尔。”他能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军事人材收为己用。最典型的范例就是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遗言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却在大权在握时,念念不忘完成刘备的遗志,最后在北伐的战争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的政治品格特点,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的体现。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强调“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刘备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实践中领略到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生霸业。 161年(1岁):出生于涿郡,以卖草鞋为生。 三国志10中的刘备 184年(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 194年(34岁):徐州牧陶谦病逝,刘备受托接任徐州牧。 195年(35岁):与吕布议和,驻扎小沛。 196年(36岁):吕布派兵进攻,战败投靠曹操。 199年(39岁):借兵灭袁术、占徐州、反曹操。 200年(40岁):投靠袁绍,后逃亡。 201年(41岁):投靠刘表,但不为信任。 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48岁):结盟孙权,赤壁之战大败曹操。 209年(49岁):任荆州牧,与孙权联姻。 211年(51岁):自与副军师庞统等入川。 214年(54岁):劝降刘璋,夺取益州,领益州牧。 215年(55岁):孙权派兵攻打荆州,后刘、孙议和,分占荆州。 219年(59岁):攻陷汉中,进位汉中王。 221年(61岁):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 222年(62岁):为夺回荆州,兴兵伐吴,兵败。 223年(63岁):崩于白帝城永安宫。

97赞·5,899浏览2017-11-27

关于 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迹

1赞·1播放

刘备的主要事件概述

汉昭烈帝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汉末三国历史人物。 刘备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以中兴汉室为己任,百折不挠。 汉献帝接见后,拜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时称“刘皇叔”、“刘豫州”。曾经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联合孙权打败曹操,趁势占领荆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攻取益州和汉中,自封为汉中王。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荆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刘备发现自己大腿生出赘肉,由此感概而落泪。刘表见了,询问何因,刘备回答:“我过去常常骑马,大腿没有赘肉。现在不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时光飞逝,人即将步入垂老,却没能建功立业,因此感到悲伤。” 后世纪念 三义宫俗称楼桑庙,位于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镇楼桑庙村建筑东北隅,据记载重建于唐乾宁四年(897年),金、元、明皆有重修。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山门、马神殿、正殿、后殿等。 山门是砖石结构,单檐歇山三间,进深一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0.07米,高6.7米。券门三洞。主券门顶部嵌石匾额,额题“敕建三义宫”。 百度百科——刘备

37赞·9,121浏览2019-04-27

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的主要事迹

一、曹操主要事迹 1、智激袁绍 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他们两人曾经去看别人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袁、曹两人便拔刀抢劫新娘。 在他俩跑出来后,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2、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袁绍举兵十万南下,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二、孙权主要事迹 1、提拔囚虏 孙权攻下荆州后,荆州众将纷纷归附,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派人抬床将他接来。潘濬还是掩面于床,不肯起来,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孙权叫着他的字说:“承明啊,过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虏,楚武王任用为将帅。彭仲爽是申的俘虏,楚文王以之为令尹。 二人都是你们楚地的贤人,虽为俘虏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难道是认为我与古人有异吗?”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擦干他的泪水。潘濬打动于是下地拜谢。孙权任用他为治中,对关于荆州的事务一并向他咨询。 2、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孙权并非真心归附,便举兵伐吴,三路出师。魏军东路由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须坞,西路由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 在东路,吴军作战不利;在西路,双方互有胜负;在中路,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 同年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孙权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正式断绝关系。 三、刘备主要事迹 1、陵夷之战 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刘备大怒不许,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破。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 章武二年春季,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秋七月,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 、程畿等战死。刘备退至永安。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非常害怕,派遣使者请和,刘备同意。 2、制定蜀科 蜀科是蜀汉的法律,刘备初入川时,百废待兴,乃命当时对典制、旧法熟悉者许慈、胡潜、孟光、来敏典掌旧文、草创制度。在平定益州之后,便着手制定典律,据《三国志》记载,参与蜀科的制定一共有五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

扩展资料: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刘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百度百科-曹操 百度百科-孙权 百度百科-刘备

29赞·7,223浏览2019-02-19

三国演义刘备伟大事件

我们就不谈刘备的身世了,毕竟刘胜是汉武帝时期的人物,而刘备则已经到了大汉的终点。 首先刘备不同于曹操和江东孙吴,刘备没有什么能够依仗的势力,没有什么殷实的家底。在动 荡的乱世,自己微薄的实力导致自己处处碰壁,到处的寄人篱下,但是刘备凭借自己以德服人 的做人准则,在世间赢得了尊敬,徐州的陶谦,荆州的刘表都将自己的属地交给刘备。当然刘 备毕竟实力薄弱,徐州被曹操抢走了。 而曹操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则称呼刘备为英雄。赤壁之战之后荆州中四郡之地归刘备所有, 而曹操则占其中两郡,孙吴占其中一郡。刘备又进取西川,得益州之地。卧龙凤雏皆归刘备所 有,得到益州之后的刘备依然势力庞大,为此孙吴以刘备已经取得益州为由,要其归还所借之 荆州,刘备自然不肯,许了个理由等取了凉州再归还荆州,对此东吴非常不开心,于是刘备就 与东吴直接开始战争,而汉中此时又被曹操所取,汉中是益州门户,地位超然,于是刘备与东 吴议和,与其平分荆州。而最终刘备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并进位汉中王。 而就在刘备取了汉中不久,关羽挥师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几乎 要迁都。但是荆州却被吕蒙侵袭,关羽不敌,最终被杀,荆州被曹孙两家瓜分。而汉献帝也在 魏国被曹丕逼迫退位,于是刘备在成都称帝,为汉昭烈帝。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以为关羽复仇 为由,发兵孙吴,孙吴惧怕刘备求和,但是被刘备拒绝。而大将张飞又被人杀害,在对孙吴的 战争中,刘备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击败,刘备元气大伤 刘备逃回益州,但是却停留在了永安。此地离蜀吴两国边境不远。对此吴国依然感到害怕,于 是向刘备请和。刘备同意。 次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

3赞·69浏览2019-07-20

攻城三国_三国中的攻城类武将,你知道几个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本月115人下载

咨询

gjjp1.52wbox.com广告

率土之滨赛季制地缘战略游戏开创者

根据文中提到的刘备为您推荐

stzb.163.com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

你觉得刘备是个怎样的人(要举例子)

刘备是一个英雄,更是一位枭雄;然而他不是奸雄。

1、

首先,刘备被塑造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形象,但是其实刘备也是很有勇气,并且从一开始就给人天下枭雄的气势。

刘备小时候在自己家旁边的树下边游戏,那棵树很大,“童童如车盖”,远远望去就像天子出行时的车盖。刘备那时说:“我为天子,当乘些车盖。”(《三国演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的少年豪杰。刘备的这种愿望在很多场合直接显露。而且,这个故事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都给与充分渲染,可以认为是真实的。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刘备的儿子起名叫刘禅,他还收了一个养子——刘封。观察一下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封”一个“禅”的。连起来是“封禅”。封禅是一种仪式,古代封禅是皇帝在泰山脚下举行的一种礼节,这里却被拆成两个字放在刘备的儿子上,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最起码说明了刘备称帝的愿望。大概是当时迫于舆论,把这种愿望藏了起来。

以上可见刘备的野心与豪杰的本色,他并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相反,他的心中一直有更强大的欲望。

另外,怒鞭督邮也可以体现其性格的粗野一面。注意怒鞭督邮不是张飞所为,《三国演义》为了体现刘备“仁君”的形象,把怒鞭督邮的主人公改成了张飞。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

可以看出刘备生猛的一面。人家只是不想理刘备,刘备就和别人干了起来,可见他的血气方刚。

2、

而且刘备总是被当成一个仁人,但其实他的很多次仁义都是装出来的。刘备在长坂坡逃亡时带上了10万百姓一起出逃,结果半路上就被曹军追上了。刘备显然并不是想让这些百姓真正和自己逃走,因为这样的话,粮马辎重、人们扶老携幼,根本不可能逃得有多快,弄不好自己都不一定跑得掉。刘备被曹军追上时,就弃百姓于不顾,顾自逃走了。当然那些追随刘皇叔的百姓的结果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也证明。

在223年刘备永安托孤时,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无德无才的话,让诸葛亮代替刘禅继承蜀国皇帝。其实自古皇位就是“家天下”的,哪里还有这种事呢?刘禅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绝对远胜于诸葛亮。这句话听听就是妄语。所以看上去的仁义天下的外表,其实有很多潜台词。这句话其实暗示了要诸葛亮用心辅佐,不得越位,是一句用心良苦的警告——果不其然,诸葛亮叩首说不敢,“臣必尽肱股之力”什么的。可见刘备的心机之深,在最后一刻有施展了策略,想为儿子的江山打下保障。因为刘备深知刘禅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算计不过诸葛亮等老臣。从耍这些机谋来看,他一点不像个仁义的人。

而且刘备很会哭。他的哭多是倾注了感情;比如在关羽罹难后的哭,那是几天几夜停不住的,诸葛亮都劝不动。但有些哭,却是为了另一番目的。诸如送别徐庶等。在鲁肃去向刘备讨要荆州时,刘备大哭一场,装出“若还了荆州,何处安身”的样子,其实就是向孙权装可怜,让鲁肃和孙权无可奈何。迫于压力,把要回荆州的时间又后延了一段时日。其实这只是缓兵之计罢了。所以有成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当然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这种策略未必高明。

可以看出刘备的仁义其实有些是不得已而装的,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心灵谋略。

不仅使自己得到了名声,而且赢得了实利。在哭的本事上,刘备也挣得了别人的同情。

3、

而且刚才提到,刘备看上去憨厚,其实他的权谋、策略一点也不弱于曹操等人。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曹刘的“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咱俩的时候,一道惊雷劈来,让刘备吓掉了筷子。其实堂堂男子汉大丈夫怕什么雷呢?要说刘备怕曹操,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曹操知道自己的能力。这里刘备故意让雷吓掉了筷子,足见其计谋,让曹操放下对自己的怀疑。

另外,刘备栖身陶谦门下时,陶谦想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是连连让了3次,最后才“勉强接受”。当陶谦一死,刘备便同意充任徐州牧。这次刘备名声远扬,他的品德开始广为传颂。这件事情,本身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顶多体现了刘备的谦逊。但是其实陶谦一死,刘备自己的威信就高了起来;而在陶谦在世之时,徐州的人民是爱戴陶谦胜过刘备的。这里两下一权衡,足见刘备的智慧。他知道要等待时机。况且如果过早地接受,将会为自己树立大批敌人;曹操当时因为自己的父亲曹嵩在陶谦的地界被杀,盛怒之下攻打陶谦。如果刘备过早地揽下了徐州,与自己十分不利。

4、

刘备的计谋还体现在他的用人、识人、求人、以及拉拢人心上。其实说拉拢人心难听了些,但这是刘备的必要手段。刘备的凝聚人心的策略,同样很高明。

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的“摔阿斗”事件了。赵云出生入死,平安地把阿斗送到了刘备眼前,然而刘备却把阿斗扔在地上,说什么为了你,险些折损我一员大将。其实在刘备的心中,江山大业的继承者肯定比一位将军重要,结论是,刘备这样做是装出来的。但是这时的刘备为了体现自己的胸怀,也顾不得了。这出戏在外人看来,就成了刘备无私、爱将的写照。果然赵云俯首在地说什么“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又加深了刘备和赵云的感情,而且留下了一段佳话。所以刘备集团中,尽管有不服管教、叛变的人,但赵云对刘备是真正绝对忠心的,所以后世评判赵云是典型的愚忠。撇开这点不谈,刘备的凝聚人才的策略,确实高。这件事例,也等于说是教育了众军,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再说说刘备的三顾茅庐。这个事件一向被人们传为美谈。可以体现刘备对贤士的仰慕之情。这一点本无可争议,但是“三顾茅庐”只是刘备招揽贤士手段的一种。而且诸葛亮被召进了刘备阵营之后,一开始的官职并不高。

还有一件事,即刘备对马谡的评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也印证了马谡街亭的惨败。事实上,马谡是参谋人才,不适宜担当主将之重任。这里也可见刘备的识人之明。也许这句对马谡的评价并不中肯,但起码证明刘备在看人上比诸葛亮看得远。

说到诸葛亮,就得再说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了访求到贤士,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终于达成了目的。而当时的曹操和孙权,未必注意到了卧龙凤雏和司马徽先生“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的话;而刘备因为很好地招到了徐庶,得以得到诸葛亮。从这里看,刘备挖掘人才的技术也是非常之高,他注意到了别人忽略的人才。

5、

当然,刘备也并不总是那么有权谋,他也是性情中人,即,也是一个“人”。在关张遇害后,他不顾所有大臣的反对,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这一幕也是具有几分悲情的。我们知道最后刘备惨败而病死;从他发动这场战争来看,就可以看出他性情的一面。肩挑天下重担,却脑子没有想到,头一发热,就破坏同盟;他力排众议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感情用事”。这里再用一个贬义词,因为发动夷陵之战本身就造成了很大的后果。从这里来看,刘备的个性更加鲜明。他有很多自身克服不了的弱点,也就是这些弱点,铸成了他的失败。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刘备性格中真实的一面。永安托孤,为一代枭雄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他枭雄的本色增添了几分悲情。这也让一位枭雄变得更加真实。

以上是刘备作为枭雄的根据。然而我个人认为,他是枭雄,但不是奸雄。

1、

枭雄和奸雄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奸雄的语气和感情更加强烈一些,说得更加“难听”了一些。但是刘备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并且尽力复兴刘汉王朝,这一点不是说说的事,因为这意味着担起天下的重任,而事实上刘备确实也这么做了。刘备无时不刻不在盼望着为兴复汉室出力。比如在刘表帐下没事干时,一次就说自己因为很久没有骑马,“髀肉复生”,感叹人生没有实现的理想。这一次是刘备真实的感情流露。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位仁者。曹操被称为奸雄,似乎是因为他在历史中从来没有表露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并且他感情流露时的一些名言,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的,体现了他黑暗的一面(当然评为“奸雄”是对曹操心里的最好表达了。)

而刘备的这种体现并不强烈,他的很多的行为,都看上去是为了天下着想,他的几乎每一步行动,都留下一处美谈。

比如第三次说到三顾茅庐(没办法,太经典了),现在我们给解释成刘备求贤若渴的感情,不是嘛,刘备还说自己“如鱼得水”;摔阿斗,现在我们的看法是刘备很无私,能团结手下;即使是煮酒论英雄,我们也会论之以他的权宜之策,是机智的体现。总之这些形象,刘备都不坏。也许他是把自己内心中的类似曹操的那种野心想法藏了起来,即,它有豪杰本质中的“奸雄”一面,但这一点我们还是不得而知。所以就这些形象来看,刘备不能成为奸雄。

而且再说到夷陵之战,可以体现刘备起码在一些场合比较真实。这里是有正史认可的。也就是刘备“情长误国”,但是却不费心地遮掩自己的缺点。这一点,顶多像一个枭雄。曹操倒是在费尽心机谋划策略,虽然他也有霸王豪杰的一面,但是在印象中,他“奸雄”的形象还是更为突出。把关于曹刘的正史(是直接的史实而并非推论)放着一比,就知道谁更是奸雄了。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不能说有不一样的动机就“奸诈”。从掌握的历史证据来看,剔除感性猜测的成分,刘备可谓“枭雄”;离“奸雄”还差了一步。

2、

从他仁义的外表(不管是不是装的),豪情的性格,天下为己任的悯人之胸怀来看,刘备又可谓英雄。刘备一开始就是从征讨黄巾军的叛乱起家的,从这里一开始,他的仁义、正义的外表就开始显露。古今大家、甚至曾经刘备的敌人都给了刘备很高的评价,如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中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只你我二人之类的话。另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就是刘备。

而且从刘备白手起家而最终有一份天下来看,刘备还是很了不起的。起码符合了他“乱世枭雄”的身份。陈寿曾经评论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就史实而论,这句话还是公正的。刘备确实是英雄。

这就是我的看法。至于易中天先生怎么看,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在内。见仁见智吧。这些是我的观点,是以“我”的身份回答的。?

对于先生看其为“奸雄”的观点:

1、“我乃汉室宗亲”:失考。但是在那种豪杰并起的时代,为自己树立权威是很有必要的。这是生存的手段,可以理解吧,为什么要说刘备在这一点就很奸诈呢?

2、三让徐州:避免为自己树敌的最佳方法,如果我是刘备,我也不会去要徐州。可能当时的刘备没有料到接受徐州的后果,而是真正的谦逊。煮酒论英雄:避免怀疑,保全性命的最佳策略。事实上刘备真的害怕曹操,故用计策;而不是怕雷。白门楼除吕布。可以说明刘备的性格。从这里开始,刘备开始在行事上变得好像很狡诈了,但是一件事情,不能贯穿刘备的一生。为了除去未来的敌人,值得这么做。

3、吞并刘璋:拿到根据地的方法。为了生存。毕竟自己众望所归,刘璋又不及刘备。当然为了名正言顺,刘备肯定还要弄一堆解释,不用去管他。

4、摔阿斗:增强了将领凝聚力,但是说“奸雄”还是不恰当。这里仅仅是一种策略。

5、嘱孔明:为稳固江山,刘备不会那么问一问吗?毕竟自己打下的基业,希望长久。一个快死的人,还是不要去那么深究了。

可能从具体事例上来看,刘备在一些事情上体现了他“枭雄”的一面;但是“枭雄”不是“奸雄”,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比较肯定刘备的为人。如果说刘备的“枭雄”形象有倾向的话,那就是倾向“英雄”而非“奸雄”。?

另外,这种事例有的出自《三国演义》,有的出自正史,已经不知道了。所以一些人物的形象,我们判断要小心。?

补充:如果刘备也算是奸雄的话,孙权、袁绍等豪杰也可以成为奸雄了。刘备也是一方豪杰,为什么因为他发展壮大自己的手段就说明他是奸雄呢?我知道奸雄并非贬义,但是要说刘备是奸雄还差一些。大家公认的奸雄其实是曹操,因为在许多的史料和传述中曹操都给人奸雄形象;而刘备的奸雄形象还不明确,我们是根据事实做出的一些感性的推论。所以有必要降一级为枭雄。从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形势看,刘备能得一席天下,足以说明了他的枭雄。

好了,今天关于“仁君刘备搭配什么阵容”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仁君刘备搭配什么阵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